人大附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助力海淀区“劳技”师资培训

来源:人大附中国际部 2022-01-22 59个人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更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形成耐心、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劳动态度及观念,2021年10月20日上午,人大附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面向海淀区近百名劳动技术教师及劳动教师,开展了“走近传统工艺,体验掐丝技艺”的专项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雪梅老师发起,由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研组承办,初二年级劳动技术教育备课组长、校园非遗传承人何玲燕老师主讲。

人大附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助力海淀区“劳技”师资培训

直播现场

培训内容及方式

培训内容从人大附中的传统工艺课程开设背景、工匠精神培养方式及形成的“传统工艺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课程群等方面展开分享,通过掐丝工艺,带领教师在体验、感受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过程中,能够了解传统工艺课程开展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劳动课或劳动技术课上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把“工匠精神培养”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本次采取科研分享+实践体验的专项培训形式,得到了教研员及各位参与教师的高度好评和肯定。

老师们线上、线下同步体验活动中

 

工匠精神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创新的细节,养成踏实、勤劳、严谨,不浮夸、不浮躁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这种精神能够在“传统工艺”课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人大附中初二年级的劳动技术课程《工艺与造型》模块,从2014年开始将传统手工艺课程引入教学中,经历多年的研究后,发现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力等品质具有重大作用,学生对该课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人大附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助力海淀区“劳技”师资培训                     

工匠精神培育模型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不同的课型及教学内容,会对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同伴互助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同伴互助关系的改变又会反作用于课程,从而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及课型、教师管理方式的变革。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多模块四层级五维度”工匠精神培养模型。

人大附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助力海淀区“劳技”师资培训

“多模块四层级五维度”工匠精神培养模型

传统工艺与文化课程群

在 “多模块四层级五维度”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型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学校搭建了“小学阶段以‘匠人意识’形成为主、初中阶段以‘匠心精神’养成为主、高中阶段以‘匠人品质’提升为主”的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课程群。

人大附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助力海淀区“劳技”师资培训

人大附中传统工艺与文化课程群

“以科研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是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研组一贯秉持的教学研究理念。教研组在教研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李作林老师的带领下,聚焦劳动素养提升,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

附:部分师生传统工艺作品

人大附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助力海淀区“劳技”师资培训

 

文字编辑:何玲燕

审       稿:李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