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
中国梦·航天梦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
为丰富学生居家学习生活、弘扬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培养创新人才,4月23日10时,文绮中学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共建共享,研究所的运载电源事业部部长、锂电专家、八(3)班李佳伦同学爸爸李克锋老师给文绮学子带来了一场专业生动的 “走进航天”科普讲座,活动由文绮中学党支部副书记许灵均老师主持。
李老师通过《中国航天发展史》的一段视频,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自豪感,然后从“导弹——刺破苍穹遥指天”、“火箭”——架起通天之桥、“卫星——让生活更美好”、“飞船——天地往返梦成真”、“探测器——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五个方面向学生进行航天知识普及,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漫长且辉煌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一代代航天科技者前赴后继的奉献精神。讲座快结束之时,他也勉励同学们: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脚踏实地,思考未来的发展。
李克锋研究员生动细致的讲解,赢得了我校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
学生感悟
窗外,天空中布满了白云,但在我眼里、天空并未被白云遮挡,而是愈发清晰地显现出深遂的太空和卫星……
我端端正正地坐在屏幕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变幻的图片和文字,仔细聆听着李老师的讲解。时而为飞船成功发射而兴奋;时而为卫星飞空的失败而惋惜;时而为火箭的种类繁多而惊叹;时而为我们国家航天的强大而骄傲。我的心情起起伏伏,仿佛自己就在发射现场一样。
听着听着,进来的家人们也纷纷驻足听起来。于是,几个脑装簇拥在一起,注视着发射瞬间的火光摇曳,这不是全民参与航天、了解航天的表现吗?
作为初中生,我们目前无法直接为航天出力,但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接过上一代航天人的接力棒。相信在我们的未来、航天事业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必将是一片星辰大海!
初一(5)班 王欣怡
李克峰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做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航天知识“饕餮盛宴”。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航天事业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最为蓬勃的领域,李克锋老师通过课件讲解和视频介绍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航天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前列的发展重大节点,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从导弹到火箭,从卫星到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使我深深受到了震撼。看到视频中火箭助推燃料喷薄而出的一瞬间,火光冲天,心间的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老师说:航天承载着的并不只有科技的进步与事业的成功,还承载着一代一代航天人的希望与梦想,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
初二(4)班 刘明熙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星星,在宁静凉爽的夏天的夜,找“北斗七星”。
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在天空中眨眼的星星,是太阳系中的无数颗美丽的星球,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
通过聆听今天的讲座,我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3号的三人6个月太空驻守,完成了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时代的跨越,使我对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我无不为之惊叹。
一路走来,中国航天事业历经困难,因自身起步晚,没经验,刚开始就处在尴尬的境地,在1970年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才成功发射,整整过了二十三年。在这二十三年的日日夜夜,以钱学森为首的中国航天人,一路坚持,永不放弃,突破瓶颈,最终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可见,他们的信念与意志力是超乎常人的强大。之后虽然中国航天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但仍是有很长的时间,最初的那些中国航天人,仍没有放弃,仍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况且这一路上还有各种技术封锁,和各种反对的声音,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太多,也付出了太多太多。这更加突出了他们的意志力与民族荣誉感,和舍己为人的大爱,充分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更加表现了中华人民骨子里的大爱与坚韧的精神。
而我,即使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航天员,我也要将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大爱传承下去,永远传承下去。 初二(8)班 王森宇
今日,我很幸运地聆听了有关航空航天的讲座,感受颇深。
从中国航天发展史到航天与航空的意义与区别;从航天的基础导弹,再到神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从整流罩的结构,再到逃逸塔的工作原理;在专家李克峰叔叔的讲解下,一副宏大的航空图卷展现在我的眼前。粗略看去,各大宏观结构一目了然,细细琢磨,更可以体会到航天事业的核心正是自我奉献、刻苦、至拙至精的奉献精神。在研制时,无数航天人承载着古人、近代人、现代人的梦想与希望,脚踏着一方神秘的而又艰险的征程上,无私地奉献着、追求着。在那振奋人心的倒计时时刻,在那一声“点火”声中,无数航天人的梦想随着火箭进入了太空,进入了宇宙。他们的兴奋、激动溢于言表,感动是一出了胸膛。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话是多少航天人内心真实的写照,更是我内心对航天事业的敬重与追求。希望有朝一日或轻或重,我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航天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二(10)班 温子轩
升空飞行一直是人们最美好和最古老的憧憬之一。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流传着关于太空飞行的传说,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一个。可航天飞行非同小可,需要极高水平的技术和物资供应能力,因此这个梦想直到近代才有所突破。
可是,航空领域的高精技术真的这么容易被攻破吗?当今航空航天小有所成仅仅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吗?看到了空间站后,我有了答案。现在仍在稳定运行的空间站共有两个,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是中国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源,支持人类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国际空间站是由十六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可见国际空间站凝缩着全世界科学家的科技与心血,它无疑是“科学无国界”的最好见证。虽然中国空间站是由中国主导建设的,但中国在外太空和平利用方面一向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国际空间站也共享研究资料,共同致力于探索宇宙、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航空航天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人们自古以来对未知的探索,更是沟通世界,引导人们团结一心,休戚相关、追逐飞天梦的纽带!
初二(10)班 安子腾
李克锋研究员的讲解给学生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让他们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正如“太空教师”王亚平鼓励青少年们“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梦想的实现需要动力,也需要定力。我们必将努力攀登,矢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