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不减,商学院师生跨越空间的界限实现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校外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共同努力、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学院全体教师用心保障课堂教学、精细指导毕业论文、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扎实推进科研工作,坚守云端,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齐推进。
用心保障课堂教学
商学院教师在线教学期间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在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辅、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张玉希老师通过超星在线学习中心整合《金融市场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先行拓展学习;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时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在学校准封闭期间也和同学们一起住在学校,她在课堂或者课下交流时主动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授课时也鼓励学生“坚持向学、共克时艰”,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疫情防控期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和锻炼的小妙招。
(张玉希老师进行线上教学)
林晓宁老师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充分挖掘并利用线上授课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丰富课堂活动,巩固教学成果。直播时利用钉钉“课堂直播”模式,通过切换讲课背景等技术手段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利用举手、邀请、连麦等功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来自老师的连麦邀请,进一步跨越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界限。林老师通过对部分参与课程的同学进行调研得知,大部分同学们认为老师能够第一时间批改自己的作业,会感觉被老师关注了,很有成就感。所以她课后第一时间批阅学生作业并给予详细的反馈,不断鼓舞着学生以更大的动力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林晓宁老师课后评语反馈)
梁亚茹老师将“点对点、章对章”对应式巩固练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在线课程重难点和案例练习点相呼应,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每学完一个章节,梁老师通过章节对应的重难点思维导图、章节练习,帮助学生整体掌握知识要点,查漏补缺。循序渐进安排案例习题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梁亚茹老师应用“点对点,章对章”对应式巩固练习法授课)
精细指导毕业论文
谢富生老师结合金融数学专业的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精心指导学生选题,推荐相关文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谢老师的指导下,刘丹丹同学在论文《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短期股价预测》中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股票数据做降维处理,再与BP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同时使用BP神经网络和指数平滑模型进行预测来检验算法的有效性。论文研究方法合理,逻辑关系清晰,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受益匪浅。
(刘丹丹同学的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汪沁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行业热点和自身兴趣进行选题,采用“引导+研讨+反馈”的递进循环式指导方式,与学生定期研讨并给予及时细致的反馈。在汪老师的指导下,龚琦晨同学撰写的论文《体育服饰企业需求预测与库存管理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前期准备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收集论文相关数据,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分析问题,重点突出,应用bass模型预测新产品市场需求量及需求特征,并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了线上线下商品销售统一调配系统作业流程。
(龚琦晨同学的论文撰写思路)
严格把控论文质量
为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加强过程管理,商学院专门成立了2022届毕业论文检查小组,由院长、学术分委员会主席任组长,成员包括副院长、院长助理、专业指导教授和专业主任。检查小组于4月5日-4月10日开展了2022届毕业论文阶段检查,按学生人数5%的比例随机抽查了29篇论文及相关材料。指导教授们也充分发挥了专业方面的优势,带领检查组成员们认真研读上海市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要求,全方位指导各专业的论文工作流程。检查组成员对论文材料进行了详细地审查,然后在干部例会上提醒各专业论文指导教师做好线上指导和督促,关注滞后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毕业论文开展进度,为学生最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保驾护航,为他们开启人生新征程提供坚实保障。
扎实推进科研工作
商学院遵循学校科研工作指导思想,以成立的九支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制定了详细的学期科研建设目标,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申请科研项目、撰写高水平论文。在线教学期间学院仍坚持每周五下午组织教学研讨,先后邀请校外专家、校内教师开展“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保证”、“对芯片全球供应链的认识”、“会计职业视角下的会计行业发展”、“基于贝叶斯参数优化和XGBoost的个人信用评估研究”、“CCRC养老社区商业模式探析”等学术讲座。九支科研团队也围绕各自的科研主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多管齐下,扎实推进科研工作。
疫情虽然给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不便,为保证线上线下教学等质同效,商学院教师结合学情不断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各个科研团队的成员们相互鼓励、互相扶持,多举措发力,力争创造人人想科研、人人能科研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