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实验学校毕业生故事,一生割舍不掉的情谊!

来源:包玉刚实验学校 2022-05-02 59个人阅读

在开放和包容中,探寻有无之境

Koda

物理哲学方向

布朗大学,美国

“包校的同学来自各式各样的背景,也有很多元的价值观,这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不同角度去欣赏不同同学的不同特质,学会去了解和尊重不一样的人。”

——Y12 Koda 妈妈

图书馆编外人员

十二年级的Koda是包校图书馆的“常客”。图书管理员戏称他是馆里的“编外人员”,因为他实在太热爱阅读了,并且涉猎的图书种类广泛。在图书馆内,他甚至有一个自己的“专座”。Koda觉得自己来到包校后在阅读方面最大的变化不仅是英文阅读量呈“指数型增长”,更在于阅读时有了深度的思考。

来到包校前Koda不仅无法享受英语阅读的乐趣,甚至有些抵触。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翻天覆地的改变,首先要归功于包校所提供的浸润式双语教育和语言环境,让他的英文水平在无形间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要感谢英语老师们在文本精度、故事内涵以及文本深层次剖析等方面给他的启发和教导,也带他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英文文学世界,让他涉猎更广泛的同时也升级了阅读方式。在阅读之外,Koda也会主动承担起更多责任,帮助图书馆老师策划和组织活动。他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将读书的乐趣和益处传递到更广阔的包校社区。

 包玉刚实验学校毕业生故事,一生割舍不掉的情谊!

在Koda妈妈的眼中,包校有许多外教老师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感兴趣,孩子和老师们在课堂或社团中会相互交流和讨论文化差异,这些讨论虽然是自发的,但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锻炼了尊重和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也使他的人格向着多元融合发展。

通过哲学寻找心中的道德律

哲学也是Koda的兴趣之一。他对于哲学的兴趣源于对王阳明的欣赏,而最初了解到王阳明则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然而起初他对哲学的了解比较粗浅,可以说“并没有什么概念”。恰巧,在十年级时,Koda得知学校开设了哲学社,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Koda看来,哲学作为相对生涩的理论学科,并不是每所学校都会重视。但在包校的哲学社,老师会带领大家讨论不同的哲学主题。通过哲学社的活动,Koda了解了哲学的范畴和分支,对哲学学科的认识也更加丰满。

据Koda介绍,包校哲学社的目标有二:一是深化哲学知识,二是在校内推广哲学。在过去的几年里,哲学社联系了多位大学哲学教授和研究者为同学举办讲座和分享——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大家的哲学知识,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邀请了牛津大学哲学教授Timothy Williamson做了题为《认知论的两个起点》的讲座;哲学家Scott Soames先生有关分析哲学概念和历史的讲座;以及哲学学者Bryan W. Van Norden分享的题为《我们可以从中国哲学中学到什么》的专题讲座。此外,哲学社还编辑了三本哲学期刊;组织策划了哲学周,既有海报设计比赛、哲学电影赏析,也有学生社员自己主导的讲座等。

为了让越来越多喜爱哲学的同学能够深入学习这门学科,包校于2021学年起开设IB哲学课程。IB哲学除了学习世界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观点以外,还要求学生发展出自己的哲学观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Koda是一个你不得不注意到的,非常‘包校’的学生。他视野开阔、求知若渴。他随时会向你提问,仿佛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希望从任何人身上学到他所渴求的知识,也希望跟任何人讨论他感兴趣的东西。从英国的电视剧到金庸的武侠小说,从哲学问题到法律问题,我从来预测不到下一个他想要跟我讨论的问题是什么。然而他并不只是期待一个答案,而是享受探索各种未知的乐趣。我想这种好奇心、这种探索精神,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包校style’。”

——乐颖昱,高中中文学科组长 

Koda眼中的包校:开放和包容

Koda妈妈介绍道, 直到进入包校,Koda才找到了归属感:“是包校打开了他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并在不少优秀老师的影响下得以深入发展,使得最终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继续深造。”而在Koda看来,包校拥有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实现生活和精神上的自律和自强——不仅仅是寄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还体现在对学术和兴趣爱好的追求。“包校会支持任何一个学生合理的选择,而不会想方设法地限制我们”。学校从来不试图传递某个单一思想,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持有和老师不同的观点,也不会受到冷落。相反,学校十分鼓励辩论和学术讨论。

正是因为开放而包容的环境,同学们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发展。Koda的爱好便是南山内功拳。暑假他会回到安徽老家跟着师傅一起学习拳法,他认为练拳既能强身健体,又蕴含了中国古人战场格杀积累下的智慧。在学校中,Koda结识了正在练习杨氏太极拳的赵华老师。在赵老师的带领下,Koda和其他几位同学开始用课外活动时间学习杨氏太极拳的招式,并在过程中了解了太极拳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包玉刚实验学校毕业生故事,一生割舍不掉的情谊!
七天寄宿生和Cora老师一起玩桌游

包校的开放和包容还体现在七天住宿项目中。学校并没有为七天住宿生设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而是将周末中的绝大多数时间交给他们自己安排,给了大家充分的自由空间。“这让孩子学会了主动寻求帮助,并能合理掌控自己的时间,为日后的大学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Koda妈妈如是说。在Koda眼中,他们的主管老师陈老师非常和善。她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为学生提供很多帮助,同时也与他们玩成一片,时常参加参与学生的电影、打牌等活动,真正成为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艺术的种子从萌芽到绽放

Susan

纯艺术方向

塔夫斯大学美术博物馆学院,美国

在孩子即将毕业之际,我们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感谢传递给学校,作为对学校的一种激励,一种认可。在包校内部不论是长期以来还是面对这次疫情,无处不闪烁着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真心希望包校能一如既往地秉持着自己的理念一直办下去。

——Y12 Susan爸爸

十二年前Susan一家因为对包校“全人教育”理念的认同加入了包校。在过去的十余年中,Susan爸爸亲眼见证并经历了全人教育在包校一以贯之地落地生根。在他眼中,包校独树一帜的育人模式不但让学生们扎实地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格局,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拥抱不同的文化,“良好的谈吐和修养,广泛的涉猎,独到的见解,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你几乎能从每个包校孩子身上看到这些优点。”

在中文组乐颖昱老师的眼中,Susan 是一个极具艺术感的学生,她对于美的创造力和理解力让人印象深刻,可贵的是,除了这份灵气,她还拥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她身上散发出的亲和力,所有与她交往的人都能感到如沐春风。关爱他人、善于沟通的包校精神在她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平等享受探索的乐趣

对于一年级就进入包校的Susan来说,小学时的艺术课不是传统的“练习基本功”,而是可以尝试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让她印象最深是有一次老师让他们用报纸做恐龙,她形容当时的感受就是“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而跨学科学习能力也是包校十分看重并努力培养的技能,其中小学开设的探索单元(EU)便是最佳实践之一。

Susan回忆说,他们常常在艺术教室上EU课,五年级时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一个关于火山的项目,过程中既学习了自然科学,又收获了人文知识,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艺术才能。也正因为对EU的喜爱,Susan慢慢对地理、历史、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Susan父亲坦言在女儿小时候,自己从没想过孩子会在艺术方面有天赋。Susan对艺术的热爱都要归功于包校的包容和不干涉,感谢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支撑,让孩子有了艺术赋予的人文情怀,不至于蜕变成俗粗而没有爱好和见解的人。“在兴趣培养方面包校不是择优教育,没有所谓的选拔机制。老师会给予所有孩子平等的参与机会”。在包校的学生,不论是有天赋的还是只有喜好,都能平等地享受对兴趣的探索带来的快乐。

割舍不掉的情谊

包校是我一生割舍不掉的情谊,我真希望拥抱自己的母校多一点时间。

——Y12 Susan

十二年在包校的浸润培养了学生的乐观、自信和勇气。孩子的呈现力、表达力以及面对问题和挫折的内化能力,常常能给家长带来不小的惊喜。而包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也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每一位家长,学校不仅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通过孩子将这份文化自信传递给了家长,带着家长们一起对祖国的文化重新回炉了一遍。

 包玉刚实验学校毕业生故事,一生割舍不掉的情谊!

在进入IB学习后,Susan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就是艺术写作,因为IB阶段更加看重将艺术落到文字上进行探讨。因而艺术老师Kimberley East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写作的质量。例如在进行到摄影单元时,其中一个问题便是“摄影的出现是否改变了传统的绘画形式”。Susan直言在分析作品时也会带着问题思考,同时还会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对于她来说学校的图书馆试试“就像一个宝藏”,不论是文史类书籍还是各种艺术类藏书应有竟有。

Susan十二年级艺术作品

而艺术课程中的小组评议也让Susan收获很多,每当完成一个作品,就会有一个类似于论文答辩的互评环节。每个人先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聆听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和建议,并给予回应,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则会退出。同学们给出建议都非常中肯、友好,大家也都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并且让她学会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作品,于是也就更加享受这个过程。“这对我们以后大学的学习会非常有帮助,因为大学的艺术课也常常采用这种形式。”Susan介绍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