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和本地教育国际化

来源:未知 2020-06-11 59个人阅读

  原标题:完善顶层设计 营造“类海外”环境——《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试行版)》解读

北京 - 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和本地教育国际化

  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是北京着力打造的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也是以人才工作促进城市更新发展、提升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探索和尝试。2017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进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提出国际人才社区概念,确定了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建设目标,为国际人才在京发展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提供美好的生活,着力增强国际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建设启动以来,现已形成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国际人才社区,并纳入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

  经过近3年的建设,社区理念不断强化,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论坛、海高大厦等一批发展平台有序落地,国际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成,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组成课题组,先后深入8个国际人才社区开展3轮调研,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近30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建设经验,反复征求了28个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编制完成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试行版)》(以下简称《导则》)。目前,《导则》已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人才办联合印发实施,是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权威标准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思路

  《导则》编制的整体思路是:对标国际,找准标准;找准问题,明确需求;找准短板,明确方向;找准差异,明确路径。按照《导则》的编制思路,制定了“1+3+9”顶层设计,即“一个中心、三大坐标、九大场景”。

  “一个中心”即以国际人才需求为中心,坚持需求导向,实现类海外生活氛围。“三大坐标”指实现社区建设的国际化,生态化与数字化的建设理念。九大场景打造全功能的国际人才社区泛生态圈,明确导则引导的路径。国际人才社区已不仅仅是“住”的社区,而是一种全新理念。“泛生态圈”国际化社区指的是以核心工作区(创新、科技、金融)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激发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满足国际人才生活工作需求的环绕式生态系统。

  为确保《导则》能够引导各社区建设,在九大场景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引导控制,从而保证导则的落地性。指标体系共分为9大类,33中类及115小类,全方位引导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

北京 - 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和本地教育国际化

  二、社区营造

  场景一:宜居社区。借鉴国际城市经验,国际人才社区鼓励步行优先、功能混合、促进人际交流的“小街区、密路网”街区模式。根据国际人才需求,提升人均住宅面积,建议国际人才公寓人均住宅面积大于等于45平方米。控制建筑层高,建议采用多层高密度居住街坊形式营造宜居住宅氛围。充分考虑国际人才公寓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升级安全设施,提供特色配套服务设施。

  场景二:邻里交往。国际人才社区应建设积极的邻里交往空间,鼓励促进国际人才的交往,同时构建完善的邻里文化及管理机制。在社区建设中设置邻里中心交往空间,鼓励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主体,提供人性化,多样化的社区服务,社区空间管理空间单元不大于80米×80米。同时制定社区邻里公约,鼓励国际人才积极参与邻里活动,促进互助资源共享。

  场景三:教育文化。根据北京市国际教育资源分布情况,急需优化国际教育资源布局,确保满足国际人才的子女从学龄前到高中的教育需求,普及幼托机构,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和本地教育国际化。构建丰富多元、全龄型国际人才社区的文化创新空间,增加社区级文化设施密度。

  场景四:创新事业。依照各区产业发展定位,健全产业体系,搭建创建创新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器、大数据研发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网络、复合产业发展的众创空间。各国际人才社区设立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大厅,搭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国际人才发展平台,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交流活动。

  场景五:医疗健康。医疗健康场景主要通过总结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特征,针对北京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现实需求,分别从医疗设施国际化、医疗服务国际化等方面提出指标参照。

  通过在综合性医院设置国际医疗服务区、新增设置或建设具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等方式完善国际医疗设施。在国际医疗服务方面,健全双语全科医生制度,提升国际资质医护人员比例,提供国际结算服务等。

  场景六:交通网络。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应建设尺度适宜,密度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鼓励绿色交通优先发展、构建设施齐全、层级多样、特色化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系统。形成开放便捷、尺度适宜的活力街区,提倡慢行优先,营造“零割裂”社区环境。在路网密度、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等方面体现类海外特色和质量。

  场景七:生态低碳。在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打造能源综合利用、节约高效、循环无废的绿色生态空间。从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绿地系统、能源消耗、建筑设计等各方面体现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的生态低碳理念。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到控制三星级与二星级绿色建筑比例,保证成品住宅比例,鼓励绿色出行,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

  场景八:服务配套。结合国际人才对便捷化生活的需求,建议在首都国际人才社区中引入符合国际人才饮食、消费、社交、文体休闲等生活习惯的餐饮品牌、零售品牌、文体设施及生活服务机构,强化设施功能,扩大服务范围,为国际人才提供精准的便利生活服务,贴近国际人才购物习惯的同时丰富人才社区内广大居民的生活供应体系。

  场景九:管理治理。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加强法治建设,注重标准先行,强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在社区治理的工作中,鼓励社会化参与,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智能化应用,打造“大数据+社区”。

  三、案例分析

  以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为例,分析解读如何建设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主要指首钢北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区,占地面积39.2公顷,地上总建筑规模约63.9万平方米。

  市委提出,新首钢未来发展要立足城市复兴,即指文化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活力复兴,通过“四个复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设计建设对标国际标准,紧密结合《导则》,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保护风貌、传承文化、修复生态,目前已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的新地标。

  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分为北区融结院和南区八库里。北区融结院的烧结厂房是首钢的鲜明标志,未来将形成热烈的庆典广场。在设计中利用织补设计手法保留工业建筑,通过建筑体块互相嵌套错动,与旧建筑各种加建元素的错动形成呼应。新建办公与公寓的景观面大多面向中心遗址公园,保证人才公寓居住品质。南区八库里以空间低密度、建筑低高度,街区小尺度为设计理念。新增的1-2层高退台裙房与保留区域围合成步行网络与广场,以穿插织补后的原八库建筑为活力中心,私密性更强的公寓新建筑在外围,形成围合组团。

  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在规划建设中形成如下突破:

  (一)采用新旧织补的方法全面提升工业遗存转化率。百年首钢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设计注重保护延续老工业文化脉络,将“保护式修补”“生长式修补”,与“整体风貌协调”三种方式灵活运用,全面提升工业遗存转化率。设计注重保护延续老工业文化工业厂房、部分烟囱、转运站、皮带通廊等工业遗存,通过不同的保护、改造手法,进行空间创造与功能提升。

  (二)实现小街区密路网街区模式,构建立体慢行交通系统。通过完善的步行网络,地下地面空中人行、车行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场所和开放空间的布置,地铁公共交通零换乘的便利性,让人们在园区内各个功能地块之间更便捷、舒适地到达目的地,打造“小街区、密路网”无缝街区。地下空间规划实现停车地下化,公共空间地下化,综合管廊地下化。创新采用空中步道体系,设计融入首钢山水环境特色,兼容国际高线公园特点,汇聚多种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第一空中走廊。

  (三)关注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打造绿色首钢未来社区。在设计方案中关注城市空间场所的营造,如广场、庭院、台阶等,这些多样化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空间体验。项目以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入手,对场地的温湿度、风力、太阳能资源、降雨进行分析,以被动式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实现绿色建筑高标准设计,创造一个环保型、智慧型的未来社区。

  《导则》通过“1+3+9”的核心内容体系实现“类海外”环境的建设目标,是全国首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实现了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突破。伴随着《导则》的出台,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将以更高的建设标准,更国际化的氛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助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

  具体分类内容详见《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试行版)》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朱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