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第一课与历史相拥,青春无憾

来源: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道尔顿 2022-06-16 59个人阅读

我在北大第一课与历史相拥,青春无憾

与历史相拥 青春无憾

人类和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会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只有学历史。    

李伯重《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学历史》

高中择校时我选择了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因为我喜欢她的教学模式,但我从没想过高中期间能去北大上课;我“痴迷”历史多年,但从来没想过高中期间能接受历史泰斗的耳提面命。不过这些从来没想过的美好事情今年就发生——高二下学期我在北京大学完成了《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教授我这门课的老师是著名的经济历史学家李伯重教授。

2月24日是难忘的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北大校园上第一次课,当时我还不知道任课老师的情况。当年过古稀的李伯重老师精神矍铄地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体会到梦想真的会突如其来地实现。首次课安排在第三教学楼一个教室,当时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过道里都坐满了学生,所以第一节课后教室换到了李兆基楼203,一个面积很大的阶梯教室。

《史学概论》是一门通识课,每周四下午三个小时的上课时间。登录我自己在北大的课程系统主页就能看到课程大纲等内容,每一个阶段的课程阅读资料都被详细列出并以附件的形式存放在主页里,方便之余也很丰富,在讲课过程中,李教授也会给大家推荐参考文献。

我在北大第一课与历史相拥,青春无憾

图1:课程系统阅读资料    

李老师以史料、理论、方法以及问题意识四大环节为中心来讲授《史学概论》。第一节绪论课就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老师讲了史学理论及其重要性,让我认识到我对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故事和文学阶段,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和史学。理论就是史学研究的骨骼,没有理论就不能思考,因为“历史学的终极任务是必须对过去做出解释,而解释需要理论”。

接下来的课程李教授都是通过引用详实的历史文献和学者观点,给我们介绍了大量的史学理论著作,重点介绍这些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他讲课过程中分析这些论点来源的严谨性让我深受启发。课程内容由浅入深,详细地梳理了史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和现状,最终让我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方向。

课堂课件

李教授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每一帧幻灯片都是满满的干货,满屏幕都是大段的参考文献原文或者是推荐给我们书目的图片。偶尔他的课件上会出现篇幅很小的关键词,但那些都是从已提到过的文献中的总结。这种授课节奏大大地锻炼了我的记笔记能力。他引用的学者特别多,课堂时间又紧迫,为了提高我记笔记的速度,我学习用速记法。除了关键词和缩写,情急之下我还自创了一套适合这门课也只有我看得懂的“特殊符号”。

最后一次课终身难忘。李教授给我们讲了从事任何学术研究时的注意事项。其中,他主要强调了问题意识(史学存在的根本)和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史学的生命,一种“革命性”变化,是研究经济史的动力),以及我们未来作为学者所需要付出的行动----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李教授引用顾颉刚的“与其为虚假之伟大,不如作真实之琐碎”,在最后一个环节强调了碎片知识和整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参加《史学概论》课程的经历,我了解了真正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尽管李教授介绍的众多史学理论大部分是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但是能指导我在日后写历史学的论文时,警醒自己不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地去论述分析,而是需要建立在前辈学者们没有讨论清楚、没有达成共识的话题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为学术领域做出更为显著的贡献。观点的提出还可以建立在如今形成的史学研究学派的争论上进行延伸和进一步探讨,或许这是李教授为我们介绍加州学派(他本人所属的学派)、华南学派等的初衷所在。

同时,我也对史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前我和别人谈起史学的时候,我往往都会很自信地说这是个典型的人文学科。但是,在参与了《史学概论》这门课后,我发现史学除了需要像我认为的那样重视史料研究,同时也考察学者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史学研究由于借助的资料众多,我们需要从历史数据库中找到当前最需要的,这就考验我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对应李教授课程大纲中的第4讲)。李教授同时提到了量化史学的重要性,即在论述时尽量用数据说话。这不但考验我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通过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

总之,这学期的《史学概论》改变了我对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和学习方法。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兴趣层次理论中说:“热爱建立在精通的基础上”,我不敢再轻言热爱历史,但是北大第一课告诉我如何学历史,这将使我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