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远刊》
在疫情期间,C度杂志社的同学依然远程联络,协作无间,促成了新一期《远刊》的诞生。这是华双高中部由学生主导主编的校园刊物,扎根于校园生活,放眼于校园内外,贴近中学生所思所感,寄寓了来自华双学子的宏图“远”志。课堂瞬间、活动剪影、诗画文章、师生轶事……
杂志社以其精心的采写编排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校园生活切面,进入万花筒般的《远刊》世界,也回到与纸质图像文字对谈的单纯时光。
------应亦如老师
《远刊》
THE INSIGHT
第二期《远刊》
So much has changed for our student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issues of our beloved school magazine. I'm so proud of what they have created in this second issue, building upon the hard work established with the first,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to showcase their reality, their determination and their very best qualities. I'm particularly excited by the quality of their expression in English in this issue and how it will serve as inspiration to its readers.
------Rebecca Hebert
C度杂志社成员
Editor-in-Chief
葛轩利 Christine Ge
Associate Editor
毛瑜敏 Molly Mao
赵晗玉 Alex Zhao
Acquisitions Editor
蔡栩 Helen Cai
樊欣怡 Cynthia Fan
邓嘉琪 Amber Deng
Layout Editor
徐晨媛 Annie Xu
崔瀚文 Ivy Cui
吴紫悠 Unee Wu
李扬 Lina Li
李诗雨 Betty Li
余佳颖 Jessy Yu
余稼男 Janna Yu
任格 Aruroa Ren
Copyright Editor
解丛瑜 Lynn Xie
张菡育 Annie Zhang
姚津 Tracy Yao
戎心悦 Ali Rong
张明洋 Ocean Zhang
跨越疫情
坚持不懈
小记者问:新一期的《远刊》电子版已经面世啦。这一次的远刊十分出彩且有意思,受到了高中部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一次的刊物筹备大家花了多少时间完成的?
Christine Ge:在真正投入开始筹备新的一期《远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比我们想想的要更复杂,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我们第一期发布出去后,收到了不少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也随之而来一个问题,内容太少了,不够看。所以上个学期,我们都在思考,杂志社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新一期校刊的制作,在CAS时间,我们多次开会,讨论内容的方面该如何做到充实而且吸引读者。在整体框架确定后,我们开始向全高中部范围内征集素材。单从收集内容来讲,我们就花了大概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疫情期间小伙伴们经常组织线上会议
小记者问:你们是对于《远刊》的计划是从去年开始的吗?
Christine Ge:C度杂志社其实17年就已经成立了。我们的初代社长陈若瑜学姐就有一个出版刊物的规划,只是学姐当时比较忙,社团人员也比较少,我们之前都是以公众号的形式公布一些生活、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后来在纳新中,我们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就开始策划出版真正的杂志了,去年我们就出版了第一期的《远刊》。
小记者问:《远刊》这个名字你们是如何决定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Amber Deng:我们在准备成立杂志时向全校进行了刊名的征集。《远刊》这个名字从我提出的《远瞰》演变来的,能被选中也是出乎我意外的。作为杂志社的一员,在我提交我的想法前,很多同学们已经交上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而且我最早提出的两个名字都没有过初选。社长Christine和我说,我相信你,你再想想吧。最初,我想的是,我们的杂志要站的高,看的远,看的深入,所以就想到了《远瞰》,又想到我们这是一本杂志,是刊物,就改成了《远刊》,它的英文名也是选择了跟远瞰比较接近的词“The Sight”,经过社长修改最终定为“The Insight”。
会议中大家思维飞扬
小记者问:你们杂志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Christine:我们希望能给同学们、老师们一个发声的平台。我们现在很多的内容都是老师们、同学们的投稿,这个平台我们一来帮助大家有一个实体的刊物可以回顾大家过去一年中的各类活动以及成就;二来也是一个帮大家广而告之的平台,比如此次的广播台,我们就在帮助他们进行征稿,大家互帮互助。
小记者问:两期杂志在封面和封底制作的时候采取了双语的形式,有什么讲究吗?
Alex Zhao:杂志封面的排版是交给美工全权负责的。我们最初有两种设想,一个是平面的,写上同学们近期最大的愿望;一个是做成立体形式。两版的设计图出来后,不得不说,平面看上去略显平淡了一些,最终我们还是决定使用图片加文字的立体形式,更具有空间感和美感。我们是国际学校,学校内不少的老师都是外教,出于尊重以及受众层面的考虑,我们制作时选择将封面和封底做成双语的形式。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制作形式在装订成册时也十分的和谐美观。
第一期杂志中的内页关于学院的内容
小记者问:杂志的制作有很多的工作吧,大家是如何分工的呢?
Alex:我在《远刊》制作中主要担任美工和排版的工作。我们负责排版工作的同学们每人会分到近10页的内容进行整理,其实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在真正排版前,我们有经验的同学们还要对新成员进行培训。在经过几次排版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真正重要的关键点,比如,提前规定好整体色调,每页页面的留白等,方便后期整合和装订。
线下讨论会
Amber:我主要负责的是校队的工作。团队5个小伙伴们每人认领2-3篇投稿进行校队工作。在真正开始校对工作后,我发现它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词汇使用错误的检查,校队工作的范围其实会更广泛,我们需要对排版、字体、文章本身进行各方面检查,每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反反复复查看2-3遍。我们的这个工作需要做的是对作者负责,也是要对读者负责,考虑他们的阅读感受。
创意的排版和编辑
Molly:我主要负责美工的工作。现阶段我们一般会通过可画进行线上的编辑。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经常会通过语音的方式,互相关心大家的进展,当然这也是我们这期杂志碰到的最大的困难,语音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理解偏差,不过好在大家最终都克服了,完成了最终的美工和排版。
Christine:作为社长,我主要是协调分配工作,以及终稿的审核,以及催稿子。正如前面提到的,其实每个分工大家的工作量都不少,而且又是分开工作的,很容易终稿会有不协调的地方,我终审的时候就会指出再做修改。而且本身我们是在课业间隙制作的杂志,时间就会非常的紧张,小伙伴们也就会有拖稿的情况,这种时候,为了不耽误接下来的工作,我也就只能去催促小伙伴们,尽可能按时交稿。
多样的排版和编辑
编辑部
乐趣多
小记者问:我看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好物推荐,很多人都很好奇,是不是真的有效果,推荐的同学能不能分享一下?霸王育发液!
Christine:作为推荐人,我必须发说,这个可以拯救发际线,亲测有效。我现在使用后的情况是发际线已经有细微的头发长出来了,但是具体能不能长长我不能保证,能长出细密的短发和碎发是可以的。
居家必备栏目
小记者问:有编辑说,你们有“内鬼”,这是什么情况??
Alex:我和Molly分别是摄影社的副社长和社长,在编辑《远刊》的时候,我们会碰到物料不够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两个社团就会搞联动。从摄影社“偷”一些照片放到《远刊》上,当然,《远刊》中我们摄影社也是有正经的板块的。
小记者问:今年好像特别增加了一个“康老师的一天”的栏目,为什么会做出这个栏目呢?
Christine:上个学期的《远刊》发布后我们觉得不够有趣,总觉得有点死板了,就只是刊登一些大家不是非常有热情去看的东西,然后我们就也讨论过很多次吧,大家对什么有有感兴趣,然后当时就有社员提到说他对老师的生活感兴趣,就是好奇,我们都在一个校园里面,老师的一天到底会是怎么样的呢?然后我们就选择去采访一个和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平易近人的老师。
老师的生活栏目
小记者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吗?
Christine:实话说,我比较想打一个广告。远刊想要办的更有趣、有更多的栏目,需要大家的“投喂”,现阶段我们收到的稿件还是比较固定单一的,女生的投稿会更多,偏离了一开始的想法。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同学们能来投稿,也欢迎男生、各类社团投稿,我们也可以类似摄影社一样,做一些联动的活动和宣传。
这就是我们编辑部
不论你是喜欢阅读,还是喜欢设计,亦或对生活有自己的idea,我们的杂志《远刊》都会有一个适合你的板块,让你成为发声者。从校园开始,让我们记录生活、服务他人、影响他人。
高中部目前拥有34个学生社团,涵盖戏剧、魔术、街舞、乐队、文学、骑行、媒体、编程、推理、科创、摄影、篮球、足球、投资、主持等丰富领域。
学生自主选择导师、自主招募社员、自主筹措资金、自主举办活动,充分体现了IB“勇于尝试、善于交流、勤于思考、全面发展”的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