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UWC的故事为社区服务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来源: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2022-07-06 59个人阅读

我在UWC的故事为社区服务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又是一年毕业季,常熟UWC2022届的毕业生们,曾经从天南地北走到昆承湖畔,一起度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而今他们又将怀揣共同的理想奔向皓月星辰。他们阐释了什么是“人各有志”,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梦想和故事,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成长经历。来自苏州的吕九如分享了他如何从UWC的小社区再到更大的社区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热情投身在更持久的社区公益服务中的成长经历。

01

UWC的使命和价值观打动了我

2018年冬天,一次在波特兰的交换经历让我下定决心走上国际教育和留学的道路。当时来自公立初中的我参与了几节当地轻松、富有创意的课堂,深深地被学校里多元却包容的氛围所吸引。回来之后,我就和父母说,我高中也想去一个多元开放的氛围中学习。

巧合的是,一次年级大会上,老师提到常熟昆承湖畔有一所世界联合学院(UWC)。回家后,我上网搜索着UWC相关的内容,UWC所追寻的推动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所弘扬包容多元、服务他人的价值观以及UWC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UWC使命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随后我就开始了访校、写文书、面试的申请过程。当我获录取的结果出来之后,我的母亲还在担心我去寄宿学校会不会不适应、英文跟不跟得上,但我的内心已经明白,UWC将会是我高中三年的归宿。

现在反观过去的三年,UWC教会了我如何在一个“社区”(community)中生活,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一个大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这个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UWC的价值观,将这个社区变得更好。

02

我身边的社区

在UWC,每个学生都会被随机分到11个House当中,我被分到了Ikhaya这个House。Ikhaya是祖鲁语中“家”的意思,这三年,House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Ikhaya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

还记得第一年来的时候,House里的外国同学带着我们逛校园、在宿舍里畅聊文化差异到深夜、深夜的“入house”仪式——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而又具有冲击感的。当然,有着文化的差异就会有冲突。当时我们的楼长带着我们展开了关于如何和平解决冲突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最终就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达成一致。楼长也鼓励我们大家回到每一个宿舍,室友之间通过沟通制定自己宿舍的规定。只有把差异、冲突都清楚地说出来,才能真正地通过沟通实现相互的理解和包容。

我在UWC的故事为社区服务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2019年9月7日,第一次虞山挑战

虽然Ikhaya每年的楼长和成员都有变化,但是大家对于这个“家”的热爱丝毫不减。我跟着这个House一起去野餐、在虞山挑战中力争第一个登顶、校园寻宝、皮划艇……如果没有House的活动,我一定不会尝试那些对于我来说完全新鲜的事物,更不会在这个集体中找到“家”的归属感。

House的活动我从最开始的参与不多、到逐渐参与的变化,离不开UWC对我们增强“服务”意识的培养。通过一次次地挑战自己的能力,走出舒适圈。

当我升入DP2时,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学长有责任把Ikhaya家的温馨带给新生和学弟学妹们。于是我开始帮着楼长组织一些House活动,通过这些经历,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大家都愿意为小社区付出,这个集体才能越来越有凝聚力。同时,我也加入了peer mentor小组(同龄人心理咨询),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把“Ikhaya就是家”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

我在UWC的故事为社区服务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2020年9月21日,UWC Day,昆承湖挑战

当我更积极地投入House的活动,我也就更有信心处理更复杂的事情、面对更多的挑战,我也更加感受到接受教育、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获得和培养为身边的社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的能力。这样的价值观也贯彻到整个UWC社区中,同学们在相互友爱的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创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在服务社区中的收获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服务”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我也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身边的社区,而服务更偏远、更复杂的社区。

03

项目周:从小社区到大社区

除了UWC这个社区之外,在高中参加的许多活动都提醒着我在更大的社区中的使命与责任感。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FP刚入学的那一年的项目周。

那时候还没有疫情,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去了河南桐柏县的思源学校短期交流。我不确定我们那时候做的算不算是支教,但我们给当地的学生带去了一周的英语课。

我记得那里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每个同学都很渴望学习、学得很认真。后来我才知道,当地乡里的小学是没有英语老师的,所以也没有英语课的,很多学生都是初一才开始接触英语。

教育局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快速学会英语的基础,特别研发了一本“七年级新起点”的教材给他们用;然而,这对于乡里的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一个什么“新起点”——他们本来就起步晚,三年之后他们却又要和其他的学生一起参加中考,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怎么能够把英语学到中考标准?

以前总在书上或者电视里看到中国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身在城市里的我却从来没有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资源短缺,然而这次项目周的经历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现实。

我在UWC的故事为社区服务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2019年10月,在桐柏思源实验学校给学生上英文课

在一周的项目周结束前,思源学校还组织了一个文化汇演。听着同学们在台上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又一次陷入了反思——我这一周到底给当地学生带去了什么?从我的角度来看,似乎我又多了一段可以写在简历上的活动和经历,似乎我又积累了一点文书写作素材,但是对于当地学生来说,我这一周的到访到底有什么作用?

回程的火车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这一周给当地学生带去了视野上的拓宽,能让他们意识到,除了村子以外,还有一个村外的世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走出村子,前往更大的世界。

然而我深知这样的结论对我自己来说只能是一个宽慰,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短期支教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所看到的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等现象。于是,我开始寻找长期支教的机会——我希望通过长期的课程,真切地陪伴几个孩子学习英语,改善他们的英语学习条件。

04

PVO满足了我坚持长期公益的愿望

其实在入学前我就听闻UWC的PVO(Project Volunteer Online)支教社团的大名,但它真真切切进入我的视野是FP那次项目周回来之后。当时我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能给我提供长期支教平台的社团,而PVO正是我的不二之选。

加入PVO的第一年,我满心都想着怎么更好地去给我的学生教课:我和我的搭档一起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详细的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我们试图把自己对于UWC价值观的理解融入进去,比如我们在上“性格”这个单元的时候,不仅限于教学生描述各种性格的形容词,而是试着让学生去理解“identity”(身份认同)这个概念,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试着去接纳自己、包容他人。再比如,我们在上“文化”这个单元的时候,特别地将中外的传统文化对比教学,强调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培养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性。我们当时希望通过这些课程,不单单给学生提供英语的教学,也能引导同学借助英语去独立思考,激发对英语学习及不同文化的兴趣。

在第一年的支教中,有一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坐在教室后排的男生,我们每次线上上课都看不太清他的脸。然而,他上课却是非常的积极——每次我们提出问题,他总是会把自己的手高高举起,分享自己的思考。

在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要求他用英语自我介绍,但他却只能磕磕巴巴地给出一个词:“额,my额name额basketball额额thank you”我和我的搭档大概理解他的意思,一个词一个词地带着他完整地把自我介绍说完了。

之后过了几个月,我们在教“小说”单元的时候,布置了一个读后续写的任务,让学生们改写一个小说故事的结尾。他再一次把手高高地举起,我们让他读自己写的文章。虽然不能说他写得有多好,但至少他努力写出了完整的句子,用一篇小作文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那时候我和我的搭档开心极了,感觉我们的支教是有成果的。

在我参加PVO一年后,我也注意到社团中的许多问题:教课的小老师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和协作、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等。于是我在第二年竞选并成功担任了PVO的学术负责人,并且在上海蒲公英基金会的帮助下成功搭建了许多一对一课堂。我们的社团成员通过一对一课堂,给雁江镇中学的初中学生们带去了个性化的英语课,我也从一线支教工作转到了后勤工作,辅助确保一对一课堂顺利进行。同时,我也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开会,共享自己上课遇到的困难和趣事,增加社团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然而,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不甘于只在后台工作而不切身参与支教活动,因此我在下半年重新开始上课——面对镜头下坐着的学生,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享受支教的过程,也越来越坚定自己长期支教的决心。

我在PVO的这两年里,在与当地老师的沟通中,我感到这是一个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回馈给社会的宝贵机会。

我身边的人有时也会问我,在高中的学业繁忙阶段,一周花5到6个小时在支教和PVO上究竟值不值得,会不会影响学业,我的回答都是“不会”。在我看来,“教学相长”,我在投身支教的过程中也获得许多对学业有帮助的启发。譬如,在设计课件时, 我会反思自己在学习相关知识时觉察到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自己又是如何掌握这些重、难点的。基于这些反思,我会把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结合我对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体会融入课件设计中。这个过程也更加深了我对这些重、难点的领会和掌握。

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也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我发现自己之所以热爱UWC这种轻松而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正是因为老师对独立的见解和观点的尊重,激发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即使我现在离开了PVO,我相信我仍然会继续在支教的路上走下去,我也在积极寻找在大学继续践行公益、社区服务理念的机会。

05

起点,而非终点

回顾在UWC的这三年,它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学以致用,也告诉了我在一个集体中如何去寻找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无论是我在House中温馨的回忆,或是参与支教活动对于教育不平等更深刻的认知,都时刻提醒着我来到UWC的初衷——在一个能够激发创造力、多元、包容的环境里驱动自己不断成长,寻找自己富有热情地践行UWC使命的方式。

我非常认同从UWC的毕业,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继续践行UWC价值观的起点、一个去用行动改变世界的起点。

感谢这座昆承湖畔的小岛,带给我新的视角看世界。感谢我的老师们,让我永远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感谢我的朋友们,让我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家一样的温馨。感谢我的父母,在这三年中给予我无尽的支持、理解与包容。

我相信UWC三年的成长经历将赋予我勇气,去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无论在哪里都能为创建更美好的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