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博辞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2国际教育择校巡展”在北京嘉里大酒店圆满落幕,帮助参展家庭科学规划孩子的升学路径,全面了解国际化学校的办学情况及入学信息。
本场展会汇聚了北京及周边众多50+所优质的国际化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现场提供一对一的家校沟通与升学指导,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北京各国际化学校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展会演讲厅爆棚,座无虚席。众多学校的校长、大咖分享最新的国际教育理念,围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全面且深度剖析了国际化学校的独特之处。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副校长、艺术总监 魏庆佳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副校长、艺术总监 魏庆佳参加了本次活动,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微博2022国际教育择校巡展北京站的活动现场,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副校长、艺术总监魏庆佳魏校,您好,欢迎您。首先请您跟网友打个招呼。
魏庆佳: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我是一个艺术教育的痴迷者,也是一个艺术教育的追寻者,更是一个艺术教育的研究者。
主持人:好,欢迎您。首先,上半年教育黑天鹅事件频发,放大了国际教育家长们的焦虑,您认为国际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呢?
魏庆佳: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国际化教育的方式这是一定的,因为将来的世界是要平的,但是如何更好地去选择更合适的给孩子提供这样的路径,我觉得这个问题,更重要是在我们怎么样地去选择,因为事物存在就有合理,国际教育就是世界上的这种相互的融通,我觉得这都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对于国际教育,可能随着这种国家的开放和国家对教育理解的这样的深度,可能未来的国际教育就是一定会有,但是是不是会像前几年这样的,就是像潮水般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就像疫情一样,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要做这件事情。从政策上来讲,或者是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国际教育的这种方式是没有错的,也就是基于我们如何去做出更合适自己的,或者是更合适孩子这样的一个路径。
主持人:对,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在融合的特色课程基础上,您认为未来还将有哪些发展空间呢?
魏庆佳:这个问题我也特别喜欢,因为融合,从老祖宗,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老子就讲,就注重的就是这种融合下的,比如说我们在古代的时候就叫琴棋书画、诗书礼乐,我们的这种综合能力,其实就是现在的融合课程。但是我们由于近几年的这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事物的这种就是学科之间的这种分割,我们分割得过于清楚了,但是这十几年来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融合,所以我觉得这个融合是必须必要,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需求。
主持人:对。请您也分享一下贵校的教育理念,以及贵校有哪些独特的办学优势?
魏庆佳:很好,谢谢主持人给我们这样的一个空间来说。新英才,它首先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是爱与创造,也就是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爱的能力,也希望学生在爱的基因下能够有更好的创造。其次,新英才是一个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在学校里,我觉得它充满了校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就是我们有几个方式,第一个,我们主张把校园还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对孩子的生命给予最大的尊重,所以我们强调在小的时候,我们是老师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还有一点,新英才比较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我们学校,就是你有这样的能力,你就有这样的舞台。我们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就是基于国家课程下的基础教育,因为我们还要考虑我们是在给中国培养未来的人才,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注重用我讲叫深度种根,我们把他的根种深,在过程中我们给他适度浇水,到了学生高中阶段之后我们给他精准剪枝,这样就注重了他基础性的过程性的培养,也注重了他的出口的这样的一个方式。所以新英才,从教学的独特,我们有个性化的辅导,个体化的服务,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生,我们给他提供不同的通道。
还有一点,我们会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包括他的艺术能力。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艺术的领域里,不是注重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他的素养。同时,我们在注重文化和能力方面做了极大的这种平衡。新英才提出,学会做人,就是学,要学好知识,会,就是叫学知识我们要会生活,所以我们开设了生活美学课程,每一个孩子在新英才他都有这种去探究美、创造美,在生活中发现美这样的一种能力。做,就是我们需要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地去做活动、做规划,对自己的人生有这样的一种期许。人,就是成为兴财独特的这样的培养人的路径,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人。更重要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全人,不是光有知识,我们需要他懂得感恩,有视野,同时需要他有情怀,更重要的,我们是希望他有更大的格局,未来能够真正担当起国家的这种建设的这种使命和责任。
主持人:好,谢谢你。非常感谢魏校的精彩分享,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魏校的精彩分享,也感谢我们家长的观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