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翻看一篇又一篇过往的文章,那时的他们是一个个带着好奇心的探索者,如今的他们远在异国他乡,造梦未来!他们是这本青春纪念册的执笔人!更是这个校园最珍贵的存在!
作者:PGA2018届毕业生 严培文
本科就读于伦斯勒理工 现于UCLA专攻流体力学方向
The Henry Samueli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龙应台说:“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的开始”,当我们为当下的硕果(录取)而狂欢的时候,新的征程已经悄然而至。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记忆中,我曾经是2018届AP科目最多的学生!
来到二附中国际部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即使我对具体项目与升学计划还不甚了解,在自顾自地探索之中却也欣喜地发现了AP课程分为那么多的学科,其系统化与广泛的覆盖面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收集”的欲望,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希望尽可能深入学习每个学科。
那如何能具体达成这个意愿呢?其实,学校当时只提供部分学科的课程,只通过上课来学习显得不太实际。于是,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学科,我开始了“咀嚼”如意大利千层面一样厚的原版教材的自学之路。
谁知捧起来就难以放下,这个过程就仿佛刷剧一般,一部接着一部。其实在二附中“收集”AP科目的这个习惯一直陪伴着我走入大学课堂。
以至于后来的大学时光,我自认为教授的授课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讲得好,是plus;讲得不好,我也可以实现高强度的自学。其实,我所养成的自主学习习惯,还要归功于所用的AP教材及其可读性。
这些教材无论学科、引论还是专著,最大的特点便是严谨性与说明性并茂,图片有精细的图例与配色,文字段落的文法也非常引人入胜,这让我的自学更加高效。
几年前,即便许多人看到我高中期间参加了12 门考试第一反应还是“你最后换了多少学分?” 我也深知我的动力来源并非是最终的学分,而是对每个学科纯粹的好奇,从未妥协于升学与考试目的。
就像到了大学后,所接触到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也被称之为博雅教育)主张的那样,要文理通吃,什么都学,培养well-rounded和“有趣而无用”的灵魂。
当然,坚持学习AP也让我的求学之路显得非常顺利,得益于用AP考试换来的32个学分,我最终只用三年就取得了本科学位。
我在探索学业上的执拗!
寻找与坚持毕生所求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愿将热忱献给了流体力学,背后的原因听我细细道来。
钱学森是我最钦佩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我愿追随一生的楷模。印象里,我的流体力学启蒙之路大约开始于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期间,从那时起每次旅行我都会在机舱内兴致勃勃地等待飞机起飞和降落,目睹人类的活动居然脱离地表,迈入第三个维度——空间。
步入高中阶段,班主任秦老师在第一节班会上问了新同学们未来本科期间希望学习的方向。那一刻,我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分支)。
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在这样一个充满内卷、理工科内近乎人人都想要转码的时代,把爱好作为严肃的事业需要恒久的坚持和难得的运气。
我用3年的时光提前完成了大学学业,虽然少了一年的经历,但最让我欣慰的是获得了与我敬爱的导师、vortex breakdown(涡流破碎)方向的奠基人——Prof. Rusak做研究的机会。
鉴于我在流体力学基础课上的表现,这位著作等身的教授邀请我进入了他的实验室做直圆管内旋转涡流相关科研,并为我另起炉灶补充进阶内容。
我喜欢与他进行讨论,在他的指导与点拨下,我开始逐渐懂得欣赏流体的美,无论于理论层面还是现象学上。从那时起,流体力学正式成为了我的科研方向。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在高中期间我读过的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著作的《少有人走的路》,文章的核心理念也一直激励着我——“要选择有挑战的事情去做,充实生命的独特性与意义。”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我的每个选择,从高中到研究生申请。
纵使在申研阶段同时收到哥大、杜克、布朗等其他学府的橄榄枝,也最终因为科研方向的吻合度来到UCLA继续寻觅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