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期封闭年会
分论坛精彩放送
第三期
回望我校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成长质量一直是我们坚守的目标。如何实现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以“跨学科”“大单元”“贯通培养”为三条路径,我校老师进行了持续探索,也在实践中提出了困惑。
2022年的暑期封闭年会中,聚焦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八个问题,课程院邀请17位召集人组织开展了八场分论坛活动。分论坛活动采用沉浸式培训的方式,教师自选感兴趣的主题参与,除召集人外,每一场分论坛还有观察员、记录员进行观察、引领、记录。
每一位老师都成为了分论坛活动的参与者与问题解决者,将理论成果真正运用到真实的案例分析之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场分论坛的精彩碰撞。
【分论坛主题】
贯通视角下,如何梳理与建构单元框架?
召集人:杨晓蕾、孟祥玉
观察员:刘 融、韩宪昌
记录员:邢嘉蹊
在本次分论坛中,召集人杨晓蕾和孟祥玉老师谈到,贯通视角下大单元教学设计已经辐射很多学科,也有一些实践成果,但是在改进单元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贯通单元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而影响课程效果。
比如疫情居家期间,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和学习伙伴都发生变化,此时如何调整单元结构,寻求哪些策略方法,是老师们困惑的问题。
小学数学周肖飞老师、体育学科孟祥玉老师、杨帅老师,分别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享了贯通单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自己尝试找到的解决办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们智慧众筹、各抒己见,也总结分享了几点看法。
结合案例的分享
增加单元的延展性
首先,可以增加单元的延展性,将调整的单元穿插在日常其他的单元教学中。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进行跨学科的单元延展,例如体育中的队列问题和数学中的计数问题可以穿插整合、相互延展。这种延展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内部的延展,也可以尝试向外生长,尝试跨学科的单元教学延展。
组织跨年级教研、跨学科教研
其次,贯通视角下的大单元建构是根据学科内部单元建构的逻辑和方法进行,在迁移到贯通视角的过程中,组织跨年级教研、跨学科教研,既可以形成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保底目标,也可以形成基于学生学情数据形成的高阶目标。
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和问题引领的方式设计
最后,在贯通单元的设计时,可以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和问题引领的方式设计。可以合理使用小学段时间开展学科项目研究,拓宽贯通视角下单元架构的有效路径,进而完善贯通单元。
策略研究
【分论坛主题】
如何结合两种大概念提炼路径,寻找结合点,使大概念处于合适的位置?
召集人:邵泽慧、张文顺、孙婕妤
观察员:李红丽、王 璐
记录员:刘珂欣
本场分论坛围绕历史学科的一个真实大单元案例展开。围绕这个大单元,老师们试图寻找到一条科学提出大概念的有效路径。
这一主题由化学学科的张文顺老师引出,通过一个化学案例,张老师认为基于新课标,从学科素养提炼学科大概念是关键。
发散思维,集体研讨
但是对于表述比较模糊的文科,直接从课标中提炼出大概念操作性较低,因此邵泽慧老师用一个历史学科的大单元作为范例,邀请在场的老师发散思维,对大概念进行优化。
这个单元的大概念是“两宋因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市井文化繁荣,科技成就突出,是中华民族历史经济文化鼎盛的时期,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这个大概念围绕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符合普遍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但是缺乏延展性。
从痛点出发,头脑风暴
因此老师们从痛点出发,分为两组,进行头脑风暴。以荆双伟老师为代表的一组认为:本单元应从两宋放眼世界,将目光拓展,寻找一条能够从多维度证明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具有重要地位的标准,找到发展点。
以马欢为代表的二组老师则认为,大概念应该建构学科素养和单元的桥梁,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大量的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然而如何科学的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是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一部分……
优化概念,提炼总结
通过以上的头脑风暴,原本缺乏延展性的大概念逐渐被优化,老师们通过多种方式提出了更加恰切的大概念。
孙婕妤老师则对大概念的提炼进行了总结,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两种提炼大概念的路径,其根本都在于提炼出相对稳定、有共识性的、有统领性的陈述性学科观点,向上承接核心素养,向下统摄学科知识。
观察员李红丽、王璐老师也对本场分享进行了补充和总结。各组老师都有提到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找到相遇点,提炼大概念,这种提炼路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因此把视野放开阔,从历史学科素养出发,以史料实证作为逻辑主线,让大概念更加多元,更加具有理性化的维度。
另外,从真实情景出发解决问题,也让老师们更加有代入感和收获感。
而以上充盈的收获都是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达成的,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发了老师的思考,文科与理科的老师进行思考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彼此借鉴,跨界交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期待这种组织形式能够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给跨学科教学更多美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