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邦文理始终坚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改革“中西融合”教育,沉淀下属于“狄邦文理”的独有基因。薪火相传,赓续前行,真正做到赋能孩子,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继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小学部校长兼义务学段学术总监范亚娟女士后,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另一位新成员——小学部副校长胡琴女士。
小学部学术副校长
胡琴
●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学(国际教育领导与变革)硕士,广州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 深耕中西融合国际化教育10年,专注于IB PYP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8年
● 省级重点课题“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负责人之一
● 曾到香港、新加坡、芬兰、丹麦、瑞典等地国际学校交流学习
● 多次参与IB全球年会以及IB官方各类培训活动,拥有IB领导力高级证书、IB官方协调员、IB官方1级、2级、3级等证书
我们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教育大变革之中,家长们每天被大量信息充斥,“项目式学习”、“超/跨学科教学”、“探究式学习”、“概念式理解”等名词让他们应接不暇。一些家长在选择的同时又暗暗质疑:所谓的“探究学习”是不是学习不到学科应该有的知识点?或者学习的知识不如传统教育“扎实”呢?
面对这个问题,胡校表示,“国际教育从来不是单行线。” 实际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于培养超学科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与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五育融合”、“全人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相关概念是一脉相承的。
相关链接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接受《人民教育》的专访中表明,“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为落实素质教育,主动变革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方式,让教育教学与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接体验相结合,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胡校长认为,真实世界的问题本身就是超学科的。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从来就没有只涉及单一学科的问题。传统的课程设置是分学科的,很难兼顾相同或者相近内容的沟通融合,因此,学生也很难形成融合变通思维。“超学科学习”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学科本位的藩篱。
探究课程的实践者
说起“探究”这个词的内在涵义,胡校提到了多年前的一个学生,彼时一年级的孩童说:“探究就是把自己不明白的东西用各种方式想办法弄明白。”
IB 的《小学项目学习与教学》中介绍,“小学项目中的探究是目的明确的和真实的,学生以真实的方式,链接、探索和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让个人体验与当地和全球的机遇与挑战建立联系。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协作、实验、玩耍、游戏和明晰的教学等方式,支持学生实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除此之外,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挑战、实践、反思和行动并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者培养目标,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因此探究不管是在什么年龄阶段、什么环境下都是需要的。
始终站在中西融合教育一线的胡校,通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小学阶段的探究课程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与洞察。她认为,作为学术大厦的地基,小学阶段的超学科学习更着重于“发现不同知识领域和不同事物之间桥梁的科学和艺术,”是一种具有探究性质和基于概念的学习。
整个过程学生基于兴趣和问题驱动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以及有效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挑战及拓展他们的想法,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行动,在这个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发展了技能、加深了概念理解、拓展了知识,掌握了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多种方式方法。学习不再只是老师会教,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师学会了如何帮助学生激发自我效能。
无锡狄邦文理学校是一所非常典型的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学校。我们的使命就是融合中西方教育精髓,建立世界一流共同体,激励每一个的学生发挥最大潜能,终生受益。这点和胡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是非常一致的。目前小学部的学科探究、主题探究周等学习项目就是我校探究学习和超学科的学习的体现。
我们鼓励学生能参与到世界的真实问题和情境,将学科知识涵盖其中,让探究学习和我们中国传统教育夯实学科素养的优势与之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科素养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素养等等无形中在这种超学科的学习中培养起来,得到最优的发展,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针对新学期小学课程的全面升级,胡校用了三个词来概述,分别是:继承、融合与创新。“我们将继承课程原来优秀的基因,进行部分优化调整,当然,这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结合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多方评估来进行。同时,会对课程的管理、教师和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学生的管理和评估、教学活动、学习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等等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国际教育的学习者
“出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我,在探索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最开始也是一个学习者。”胡校认为,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具有内驱力,并且愿意去从事这样一份工作,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中西融合的国际化教育的教师。
因此,当走上管理岗位后,她在选择、培养教师的方面,非常看重教师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自省力和其对教育的热诚与执着。当教师有了这种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去学习,而是整个核心团队一起去学习:先学一点、懂一点、悟一点、然后用一点,不断去尝试、不断去反思、不断去总结,逐渐在教师团体中去尝试和推广。
“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者
《小王子》这本书一直尝试告诉我们一件事:人一旦长大,就再也没有能力了解孩子的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警觉不到孩子是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的。胡校在提到自己童年时代时,坦言小学阶段是她最开心和最快乐的学习时代。没有培训班和大量的学业压力,完成该完成的学业任务后,有的是山间地头的各种和小伙伴的嬉戏和跟随家人的田间劳动。那些与真实环境的连接,无形中那些良好的品质、学习能力和方法在实践中悄然形成。
而现在的孩子们,小学阶段的竞争已然白热化,家长们急于看到孩子在功课上的成绩表现,也焦虑与孩子们可以有最大化的艺体类特长,希望他们会在未来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它独特的特质和潜能。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时间和多元的更长远的看待,忽视了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学习兴趣、幸福感、学习方法、各种技能和人格品质培养,以及他人生真正理想的奠定。
胡校认为,小学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认知和基本思维能力。
● 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他们感觉到幸福
● 培养学生拥有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鼓励他们勇于试错、学会理解和尊重,具有批判性思维
● 塑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优秀的品质
● 拓宽国际视野,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能动性 ,让他们掌握必备的知识,拥有自己的艺体爱好,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我们相信,深耕中西融合教育一线十余年的胡校,会让小学部课程焕发出独属于狄邦文理的光彩,而她与小学部校长、义务学段学术总监范亚娟女士的强强联合,定能更好地助力孩子们的成长,打好学术与成长的地基,自信地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原南外国王)是经无锡市委、市政府引进,由狄邦教育集团融合南京外国语学校和英国国王学院学校的教育理念创办的一所以能力为导向、着眼未来的创新型学校。学校秉承南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汲取国王学院学校“全人教育”的精萃和近200年成功办学经验,通过卓越的学术保障体系、丰富的课程活动体系、完善的学生关顾体系,为3-18岁学生构建一个融贯中西教育、关注个体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青年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