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怎么学汉语教育的?

来源:网络 2022-08-22 59个人阅读

国际学校怎么学汉语教育的?

国际学校在国内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逐渐在世界经济中占领重要地位,呈现出越来越蓬勃的趋势。国际学校怎么学汉语教育的?许多外籍人员选择将子女送入当地的国际学校,其实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快适应中国教育体制,在多语言的环境中掌握在中国社会畅通的语言与文化。

国际教育体系下的孩子,只要家长怀着一颗希望达成双母语的心,中文就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

最好的结果是“双母语”,任意切换,在各自语境下都表达自如。

最差的是“双非母语”,以英语为主,但不够地道;中文又荒废了,只能“浅浅”而谈。

于是从小就给孩子定了目标,中英文要达到双母语水平。

双语环境中的中文教学

大部分民办或者公办学校国际部招收不同国籍的学生,但学生的第一语言仍为中文。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主要招收外籍学生,校内交流也多为英文,那么中文的使用场景则非常依赖汉语课程

我们可以看看某个国际学校的中文课。

上海不列颠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办以来,一直重视语言学习,中文课始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流利使用英语的同时,熟练掌握中文。

母语班课程

在Britannica,中文是从学前班到KS3学生的必修课。Britannica Shanghai以中国国家汉语语言文学课程为基础,为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特别研发了特色中文课,设计个性化课程。除了教孩子们学习汉语语言,还帮助他们理解和交流本土文化,注重培养理解、运用中文所需的技能,帮助其构建个人身份和文化自信,了解汉语文化的历史、理念和传统。

定期评估

定期测试与评估,是对学生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的有效方法。Britannica中文课程使用两种评估方式: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制定下一步学习目标。形成性评估包括默写练、朗读、作文、演讲及角色扮演,从各方面评测学生语言学习的掌握程度。每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估,用以评测学生的整体语言熟练度。

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是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之一。Britannica母语班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定了各自明确的目标和期望,使学生在完成相应字数作文的同时,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观点突出并能生动刻画人物形象。Britannica重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每年学期末还会收集3-13年级学生优秀的作品,作为合集出版。

有着“小联合国”之称的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以下简称常熟UWC)则将“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学习(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Learning)” 立为三大建校支柱之首。

学校将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了从初级汉语到母语纯文学全覆盖的七门中文课程,供不同中文基础学生选择,在常熟UWC,不论背景、文化、宗教、民族,所有的中外学生都需要学习中文课。

各种特色的中国活动,元旦、中秋、端午;濒临失传的技艺和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狮、舞龙、苏州昆曲、虞山古琴、常熟花边、白茆山歌等都被常熟WUC融入学校的知行课外活动中,确保每一位在校的外国同学都能在两年时间中,最大程度接触和学习到中国知识。

汉语学习,任重道远

汉语是一门复杂且美丽的语言。汉语学习,任重道远。

国际学校中的学生来自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其族裔语与汉语之间有着不同的远近亲疏,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决定了教学中不同的侧重,包括课程课时设置、教材选择等。

看一个历史数据:加拿大联邦统计局8月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016年,在这个有3515万人口的国家,有近130万人在家使用汉语。其中,说普通话者达64.1万,首次超过说粤语的近59.8万人。

对学者们而言,在这个移民国家,语言的延续和变迁颇具代表性,亦值得研究。

在前文提到的不同性质国际学校中,由于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国籍,也因而会面对不同的教育体制影响。

以上海中学国际部为例,同为公立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仅在中国同步班使用人教版语言教材,而在留学生班级中使用的则是自主编制的《中学生汉语精品课程》。这些教材无疑都是中国的教育出版机构出版,在义务教育阶段配合升学需求而设计。

国际学校怎么学汉语教育的?

而私立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所选择的教材则更为不同,除去普通中小学语言教材以外,还有中国出版、适应青少年汉语学习的普适性教材《轻松学汉语》、《轻松学中文》、《成长学汉语》等。

最后,我们看看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李萍、君诚学校执行校长苏媛,三位校长是如何看待国际化学校的中文教学?

‘小学是母语培养的关键时期,有好的母语基础,学生才能对国家、民族产生身份的认同感。’

‘越是强调和追随国际化,越是应该正视对于母语学习的充分投入和坚定不移的重视。’

‘国际教育一定不是以牺牲孩子的母语学习和身份认同为代价的教育。’

越是国际化,越要学习母语

三大国际主流课程之一的IB课程在课程设置的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母语的相关权益政策,IB的中文考试也常常采用主观论述题,来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所以,对于学习IB课程的中国学生来说,学好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在一次活动中,IBO认证的资深考官和教师培训官李萍坦言,IB是公认的最国际多元化、最具备含金量的国际课程,从IB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推广母语学习这件事,可以为我们带来非常深刻的启示:越是强调和追随国际化,越是应该正视对于母语学习的充分投入和坚定不移的重视,对此,不该有任何误解或是偏见。

中华IB 国际学校协会副会长贺诚曾表示“小学是母语培养的关键时期,有好的母语基础,学生才能对国家、民族产生身份的认同感;有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语言是一种工具,但工具背后就是文化。

20年前,家长们在选择国际化学校时最担心英文学习环境,希望孩子“出得去”;而今谈及国际化学校,家长却分外担心学生的中文教育,希望学生能“出得去,回得来”。

20年时间,从英文到中文,从走出去到回得来,大部分家长在国际化学校择校时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家长和国际化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国际化教育中,中文教育的角色和重要性,中文教育也逐渐成为趋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