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从去年以来的更名潮、外教离职潮、美本录取名额紧缩、和国际化教育内卷加剧等种种现实,当下国际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直接影响国际教育,那么这条路的稳定性是否还能持续?我们可以先来研究一下双轨制学校。
双轨制学校需求大幅上涨
在当下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中,有两个核心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海外升学和对应试教育的规避。既然国内国外都是卷,那么至少在体制内教育中家长们通常还是比较“轻车熟路”的。于是很多家庭又把学校放回国内,在这其中既包含体制内教育又包含国际化教育的双轨制学校就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新重点。
多一条路,也就给了家长更多的缓冲空间。“双轨制”是应需求而生,它的存在和备受家长青睐都有其合理性。
如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在小学阶段将语、数、外作为核心科目,采用“动态分层教学”的模式,通过分层,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指导。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会不断根据孩子的水平动态调整。
在他们小学毕业的时候,老师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根据孩子的意愿进行一次选择。
如果孩子在小学毕业时无法做出选择,在初中阶段,学校的课程会以中考为标准,采用“并行”的方式。首先是保证达到中考要求的训练程度,但在上课形式上,会采用开放式的课堂形式。
此时,如果部分学生已经坚定了出国路线,学校从7年级开始开设IGCSE课程,并参加英国爱德思考试局全球统考,衔接国外高中或者国内的国际高中课程。
而进入高中阶段,就是双轨制的节点了,学生就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升学方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规划选择进入艺术学部、英语学部、小语种学部、高考学部其中一个学部,全力升学。
这种“双轨制”通过二者兼顾的课程让学生在小、初阶段用“两条腿走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明确升学途径,学生便可以无缝衔接进入其中一条道路。
这能称得上对国际化教育的“退缩”吗?
严格来说并不是,因为双轨制在并没有脱离国际化教育,其中大部分家长也依然会选择坚持国际化路线。
举例来说,走双轨制的家长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学国际化+初高中体制内的,一种是高中前体制内+高中国际化的。前者是为了在孩子小学时为孩子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后者则是通过体制内教育丰富的知识积累来为国际化的升学路线铺路。
双轨制学校择校难度大的超乎想象
虽然双轨制学校非常具有特色,但是由于其二者兼修的特性,因此很难去横向对比出一个综合的成绩能力水平。真正意义上具备双轨制功能的民办学校,在我国其实数量仅有50多所而已。
01 精力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学生们需要付出全部身心努力才能考到自己满意的成绩。
如果在这过程中还学习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孩子的精力问题是一个大挑战。毕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02 学籍问题
一般在国际学校读高中,对学籍问题并不是很看重。而如果孩子想继续参加中国的高考,学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了。
注:以北京为例,只有北京籍的学生才能有高中学籍,非京籍学生是没有学籍的,也就无法实现双轨升学。
所以双轨制学校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想要驾驭它考验家长对待教育的耐心和“毅力”。在防疫常态化、国际局势的综合影响下,很多国际学校都开设了双轨制课程。对于双轨制高考、留学两条腿走路的学习路径,并不是不可行,只不过家长和孩子在择校问题上,还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定清晰的目标,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