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优秀毕业生李一卓,现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系。
来国交之前,我已经在美国读了两年中学,选择来国交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想跳一级,一个是疫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呆了两年后,我发现比较喜欢英国的教育,因为有更大的概率学到真正感兴趣的知识。美国的高中比较通识,有一些不喜欢的课也要学,我喜欢理科,想学数理化,但逼着我学历史和英文文学这类课,我就不是很喜欢。我知道美国大学前两年也是通识教育,所以我就想,英国的大学应该会更适合我。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有了回国的想法之后,我上网搜了一下“申英第一的国际学校”,出来的第一名是深国交。我就决定只考深国交,考的是A1。我考的那一年是疫情的第一年,入学考改成了线上考试,我得以在美国参加考试,看到自己通过了就马上买机票飞回来。
来国交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自由包容的环境,我可以去探寻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这所学校比较大,给了大家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空间。在生活上我很容易适应,我这个人本来适应性比较强,即使在美国,遇到一些语言差异、文化冲突,我都会给自己一个解释:对方这样做可能是因为XXX,这样自己就不会纠结。来国交之后也是一样,几乎没遇到什么生活上的问题。我对于交朋友也比较佛系,没有朋友的时候独处也很开心,有朋友一起也不错,可能因为这样佛系,反而也遇到了一些合拍的朋友。
与好友们
但学术上我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一个问题在于选课模式不同。
刚来的时候我对A Level的选课模式一知半解,还停留在美国的思维,觉得什么有意思就选一下。一开始选了数学、物理、计算机、西班牙语和音乐。上了一周课之后,考虑到马上面临申请,重心还是要搞学术,于是我Drop掉了西班牙语,决定把它当做爱好放在课余时间学习。
音乐这门课我本身是很感兴趣的,我从小就练钢琴,在美国学了大提琴,九年级考了AP乐理,也有涉猎作曲。因此哪怕我知道A年级的选课非常重要,还是保留了音乐课。但是学了三周后我发现音乐课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它的学习和考评模式是在课上学老师挑选的一些作品,然后对它们进行赏析,我觉得这种考察风格不太适合自己,但由于和学校老师沟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了一些差错,想drop的时候已经过了deadline,只能硬着头皮学了半年。
上网课的欢乐时光
最大的问题来自考试,刚来的时候我总感觉做题答不到点上。在我看来A Level的考试比起AP还是要应试一些,AP的5分是很好拿的,知识点只要学会了就差不多能拿5分,而A Level知识点都会了还不够,要去理解考题的逻辑和它的考查点。在还不完全了解体系之间的区别时,我想尽快考掉AL数学,却忽略了基础不够扎实这个事实,导致最后并没有拿到想要的成绩,不过还好在夏季重考的时候因为已经掌握了体系核心而顺利上岸。
适应A Level其实也就是熟能生巧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英国的教育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一个相对自由的教育模式。而对我来说,学习效率可以通过习惯去提升,因此在我找到做题的感觉之后,就没有用大量刷题的方式去准备考试了。
A level最后展现出来的结果是A或者A*这样的等级,我想可能因为它并不强求于具体的分数,所以对我来说大概考91、92拿A*这样是最好的。我从来就没想上领奖台(虽然A2出分后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考出了一个AS Further Maths Top in the world),因为站上学科前三名的领奖台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考试的时候尽量不扣分,但我要的不是这个,而是效率最大化。如果说我每天花半个小时学习能考到90分,和每天花两个小时能考到100分,我会选择前者。
和朋友在茶餐厅喝柠檬茶
在来国交前,我并没有确定自己今后要申请和学习的方向。无论是其他人的建议还是家人的想法,都在推着我往CS的方向走,我于是学了编程,也跟着大家打了一些竞赛。但是在A年级下学期面临申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CS工程方面的应用属性,还是数学更吸引我,因为它是更理智和纯粹的学科。那时候我意识到学术热情比未来的实用性更重要,因此放弃了CS和其他专业,选择了数学。
回溯起来,我对数学的兴趣早就有了。初中我就发现自己喜欢数学,在美高九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大概学完了AP数学,比同龄跳了提前2~3年学习,所以来到国交的时候已经学得比较深了。
回顾我的专业选择,算是用了排除法。初一的时候我就把文史排除掉了,大概初二初三我就坚定自己要学理科,排除了生物、医学、化学这些科目,因为在我看来这些科目还不够理性,虽然我可以朦胧地看出来学科内在逻辑,但我觉得它还是不够直接,数字逻辑性没有那么强。
最后在CS和数学之间,我觉得数学是更纯粹、我更能付出时间废寝忘食地去学习的科目,如果要在一个领域坚持一生,这种长久的兴趣能够让我走更远。
学习过程中深有感触的名言
选定数学后,在去年暑假我认定了牛津。那时我去了一个夏令营,做项目的时候深入了解了牛津,感觉确实牛津很适合我。一个是牛津的课业比较成体系,它分成每一个小的模块;另外牛津的生活也比较自由,课业压力相对其他名校不是那么大,没有那么卷。申请的时候,我也感觉牛津比较看重我们对这门科目的热情和天赋,而非看这个人拼不拼、卷不卷、能否花大量的时间啃课题,这点有点像美国的价值观。
既然目标这么高,申请季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焦虑。其实在拿到面试邀请之前一直我都很不自信,我来国交本来年龄就小,而且周围确实有很多非常强的同学,我担心自己没有竞争力,因此有很大压力。
我的面试邀请是全国交最晚的,我知道面试邀请是从11月中旬发到12月3号,因为6号就要开始面试了,要在面试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发完。最早的同学11月就拿到了,后来大家陆陆续续拿到,但我直到3号晚上还没有拿到面试信,那时候是最不安的,最终他们4号晚上才给我发面试邀请。
关于面试我有一点建议,可能已经被反复说烂了,就是不要等拿到面邀再去准备面试。我开始准备面试特别早,8月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拉着同学准备面试了,有些同学会觉得现在还没有考入学考试,你还没有拿到面邀,就开始准备面试了?但我觉得,你一定要提前准备,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准备面试或者说看申请的信息,甚至有时候比上课还要重要。
further math课堂
对于牛剑申请者来说,我觉得必须要确定的是对所申学校和专业有热情。如果你对这个专业没热情,就算拿到面邀也肯定无法通过,即使你侥幸进入了大学,也要面对三到四年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东西,到时候再后悔就晚了。
在对数学的学习和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对我帮助很大的一位老师是数学组的Alpha老师。A2的时候我分到了她的GT班,她在课上对于一些课内公式的证明方法,让我们看得很惊艳,能感觉到数学的美。她本身不是死板教条的老师,而且她还很负责任,她帮我做完模拟面试之后,主动提出给我追加一次模拟面试,帮我更好地准备,令我特别感激。还有学校的升学指导Iris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帮助。
朋友就更不用说,在整个申请季我都跟几位好友一起刷题、模拟面试,互相鼓励。我觉得朋友的帮助挺重要的。牛津的面试有三场,我有一位朋友在第二场面得不好,比较沮丧,我陪着他、鼓励他,最后他调整好了心态,第三场面得很好;而我自己在申请和面试期间也不停地收到他的鼓励,最终我们都拿到了牛津的offer。
拍毕业照
现在我已经开启了牛津数学系的学习生活,一切都如我想象般进行,不管是学术生活还是社交生活,都无一不在印证我当初选择时的先见之明。当然,其中更重要的是理想主义的心之所向,毕竟只有真正热爱的东西才会有动力不畏困难去持之以恒地坚持。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少一些功利主义,多听从自己的内心,反而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祝学弟学妹们申请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