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定西路的小学部校园,到松江区泰晤士小镇旁的校园,再到虹桥路的初中部校园,一路走来,创办人对校址的选择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如何选择一处环境优美、灵气涌动的校址,为师生创造一个静谧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空间环境,让创办人着实费了一番心力。包玉刚实验学校中学部往事回忆~
为中学部寻找家园
包校经过十多年上下一心的努力,松江校区已构建出了其独有的文化和气质,学生人数也从2011年最初的75名成长为500多名。在2017年初中虹桥校区启用后,松江校区也逐步成为提供寄宿和走读选择的高中部。
回首松江校区从选址到校园建设的过程,可谓是凝聚了创办人和学校领导团队的心血、智慧和力量。早在2007年创办人就开始为中学部选址,当时他们奔走考察了上海的三四十处地方。几经波折之后,最终创办人决定将松江这一景色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地点确定为包校的中学部校园。
校址确认后,校园的改建工程随即开始,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将校园改建成“包校标准”,工程项目团队改造了校园的整体结构,在各楼之间架设连廊,为泳池增强保暖的同时给天花板增加吸音降噪功能,并且在包陪庆理事长的悉心指导下,对所有绿植都进行了设计改造。如今的松江校园里,图书馆旁桂花飘香,洒落到教学楼的毎一个角落;接待室外石榴樹欣欣向荣,象征代代薪火相传。
包陪庆理事长回忆道,“当时我们的建筑队伍里没有专家,大家也没有经验,还要在炎夏赶工。是所有人的汗水换来了一个美好的校园。”
2010年正值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里的一些物品还被回收利用放在了松江校区,体现了创办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现在依旧可以在校园里看到这些世博会的物品。最终在短短一年时间,松江校园如期启用,按原计划在2011年10月顺利迎来了从小学部升上来的同学们。
现任虹桥校园运营主任柯静作为松江校区建校时期的中学校长办公室协调员回忆道:“在正式迁往松江校区时,时任小学部校长Mike Spencer和副校长陈艳送给中学部创校执行校长贾桐林(Tony Jaccaci)一个中国传统乐器“锣”,祝福中学部开学顺利。深爱中国文化的贾桐林校长无比珍视,此后在学校的大小集会和重要活动上,都可以看到贾校长以一声响亮的锣声进行开幕。”
自松江校园启用以来,学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维护校舍、升级设施设备,例如,在近几年的暑假对师生宿舍、餐厅、室外体育场以及消防设备等的全面翻新。每年假期,原总校长吴子健都会奔波于各校区之间,指挥监督工程项目高质量的落地。
发展独特的文化融合
在中学部建立的最初五年,贾桐林校长带领团队,为包校学子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创建了一套完善的寄宿项目和课外活动体系,并打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高中对外事务主任兼人文教师臧娜作为创校团队回忆:贾桐林校长当年常用他略带口音的中文说,包校的每个老师都有三顶帽子,在课堂上是老师,在操场上是教练,在宿舍里是家长。
在包校的办学使命中,既要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如何创建一个双语、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环境,也是中学部在创立之初所面临的挑战。为了创建一个真正有凝聚力的社区,从教师开始找寻共同点以及夯实包校核心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领导层付出了诸多努力,来促进中方教师与国际教师的沟通交流。
贾桐林校长希望为教师们营造出一个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习者的氛围。一方面,外教们从中方教师那里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知识,例如语言和文化。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说流利的中文,也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中方教师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校团队里逐渐形成一种以成长为核心的合作文化,并不断影响着新加入到教师队伍的成员们,形成了属于包校的传统。
国际招生及校友联络主任安德乐经历了包校成长的全过程,他回忆早些年的校园很小,几乎所有人都住在学校里,每个人都互相认识并熟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和工作圈。而在教师迎新日临近结束时,为外籍教师取中文名字,也成为了包校一项融合中西文化的传统。中方员工会为外籍员工取中文名字,并分享缘由和名字的意义,大家还会用毛笔将名字写在宣纸上,以留作纪念。
包校是一所崭新的学校,甚至是一类从未有过的学校,因此对我们来说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新奇。对我自己来说,能够与这个团队一起为之努力,是一件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三位创办人都十分富有热情,他们希望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而且是有价值同时能够有利于中国教育和孩子成长的事。包陪庆教授富有远见、不断激励我们。她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也是这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她时常带着自己的建议和鼓励来到松江校区。谭茀芸是中西文化的桥梁,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她常常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指引,她对孩子们有着深深的爱。在我心中包文骏先生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我们的合作非常紧密。他极具天赋,与他相处让人感到十分轻松,他会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
——贾桐林校长
全新的教育体验
作为一所带有实验性质的学校,包校相较于传统学校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灵活性,所以在创校初期,学校就为打造适合包校学生的课程体系而做出诸多努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符合政府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日后在海外求学做好学术和语言上的双重准备。幸运的是,在各级政府和直属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包校在2014年被市教委批准成为首批试行国际课程的21所上海普通高中之一。
在松江校区创立之初,由吴沄导师带领的中学部导师团是学校不可或缺的助力。时至今日,他们仍旧在各个校区为教师们提供支持。导师们都是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的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还是对教育理念的落地,或者是优质资源的分享,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导师们都倾囊相授。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最优的学习资源,创办人和理事们纷纷将自己家中珍藏的图书捐给学校,并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说服了当时上海图书馆馆长,获得了上海图书馆的捐赠书籍及数据库连接,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阅读上海图书馆近5000万册(件)的图书、2000多种报刊和科技资料。在建校过程中,创办人谭茀芸副理事长也逐渐将许多科技手段带进校园。据谭副理事长介绍,除了精心设计的探索课程之外,学校还设计了许多体育、音乐、艺术方面的特色课程,并不惜工本地请来了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师和专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视野。
发展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在强调修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精神层面的发展。因此,当教学团队在筹备中学部课程时,尤为重视课外活动以及寄宿项目的设计。
松江校园采用欧美寄宿学校的管理模式,专注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社区,营造大家庭式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寄宿制采用了师生同楼、学生混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全天都浸润在全人教育之中。
活动丰富的寄宿生活不仅能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格,也能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我管理,同时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律;而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的友谊也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教职员工在宿舍楼中担任宿舍家长的角色,在言行和生活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同时让整个学校都树立更加广泛的社区意识。
寄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甚至是如何与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人相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与不同人共事,所以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必不可少。宿舍的集体生活能够培养孩子们自律的品格,学习如何保持个人空间的整洁,同时也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 包陪庆理事长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全人教育又一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发展兴趣、拓展爱好、接受挑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同时也锻炼了社交能力,建立使他们终身受益的友谊。
作为一所非营利性学校,多年来包校始终将家国情怀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了提高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在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的支持和倡议下,包校于2013年设立了“挑战创办人”游泳比赛,并于2015年开设“为‘爱’畅游”主题游泳活动,旨在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们”(自闭症儿童)创造与其他同伴的交流互动机会,鼓励他们追求运动梦想。同时,活动也将筹集善款用于支持自闭症孩子的游泳训练。经过包校社区多年的努力 “为爱畅游”已成为学校的传统公益项目。
首届毕业生
我们和学校并肩在一起,
迎来无数的第一次。
还记得,
三年前炎热的夏季,
创办人顶着烈日,
一遍遍跑在新校园的工地……
还记得,
校园设施的一次次完善,
如今的游泳池、图书馆、大礼堂、实验室…
让孩子喜欢,
让他人羡慕和感叹!
还记得,
四楼会议室的咖啡飘香,
那是“校长咖啡时间”,
学校与家长们的信息分享。
还记得,
校长会客室的每月例会,
那是校长、主任与PTA代表们
进行的沟通、协商。
永远记得七年级的时光,
20位老师,75个孩子,
在青青校园里朝夕相处,
喜忧共享,
亲密得如同一家人一样。
校园的孩子,
一年比一年多,
Tony校长也一年比一年瘦……
这段松江校区建校初期的生活写照来自于校友闫一尘的母亲彼时为首届初中毕业典礼撰写的演讲稿。事实上,正是许许多多认同包校教育理念的家长们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让学校在前行路上收获感动的同时,更坚定信心、战胜种种挑战。正如中学部原执行校长伍博文(Paul Wood)所说:“在我看来,那些从创校起就跟随包校一路走来的家庭是勇敢的先行者,他们对创办人的愿景充满信心,无论何时,哪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挑战,他们也都坚定地与我们并肩同行。”
时间来到2017年,松江校区迎来了首届高中毕业生,同时也见证了第一次IB成绩和大学申请结果。尽管彼时的包校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有众多世界知名学府向毕业生们伸出了橄榄枝,例如美国的常春藤盟校、芝加哥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
随之而来的,是首次高中毕业典礼在松江校区隆重举办,由伍博文校长组织并主持。典礼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元素,从同学们身着的具有中华传统服饰特色的毕业服,到开场气势恢宏的舟山锣鼓,处处展现了包校旨在传承中华文化的用心。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纪念家乡,在包陪庆教授的倡议和支持下,来自包玉刚先生家乡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在包校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包校舟山锣鼓队于2016年正式成立。自此,无论是毕业典礼、音乐会、新年活动,还是校庆等各类大型活动,都能看到舟山锣鼓队的身影。
五年多过去了,松江校区即将迎来第七届高中毕业生,而很多往届毕业生也已从海内外优秀大学学成回国,开始在各自的行业里崭露头角,并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在我任职过的学校里,包校是最不寻常的一所。在这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整个学校社区拥有一股团结一致的精神,而家长们也为自己是其中一员感到自豪。在我看来,创办人对学校的愿景充满信心与热忱,他们始终激励着我们所有人为建设一所汇集中外教育体系之精华的学校而努力,而这种全社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则是对此最好的写照。
——伍博文校长
注:松江校区被称为中学部,直至虹桥校区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