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森探月学院吕思齐,吕思齐(Karl)是清森探月 12 年级的学习者,早申阶段,他如愿收到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生物专业的 offer。
Brookings Hall,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与 Karl 的线上访谈是 12 月底,那时早申的结果陆续放出,大家都为他能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录取而感到喜悦,可在与他访谈的过程中,这个当事人反而还不如旁观者兴奋,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因为在申请时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坚定。
他的腾讯会议用了一张表现主义画作为背景,一点都不符合我们对十七八岁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大多都应该喜欢 NBA 球星,喜欢运动,或者二次元......他说话不急不忙,或许因为他沉稳的性格,也许与他喜欢阅读、思考有关。
吕思齐(Karl)
01 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Karl 申请的是生物专业的神经科学分支,但他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兴趣,他也喜欢绘画和阅读。他在申请文书中书写了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个人幸福的探索,描述了一个不快乐且认为生命无意义的自己是如何懂得去发现生命中的美丽与机会的过程。
「13 岁时,我开始想为什么要活着?生命有什么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我找不到答案。我急着下了个结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作结论是一种自我救赎,没有结论的我会更脆弱,反而悲观让我变得坚硬。」
失落和空虚袭来,但我们都知道人是需要信念、实感的事物来支撑的。
「后来我看了很多反乌托邦和虚无主义的书,在那些对这样的问题也很敏感的作家那里,我的想法好像得到了认可,比如加缪的《局外人》、《蝇王》等等。这些书籍貌似悲观,但故事中总还会伴随着一些希望。虽然《局外人》的主人公不能逃脱厄运,但作者在结局留给他了一个重生的机会。」
艾米丽 · 狄金森的诗《希望是一个有羽毛的东西》让 Karl 感到共鸣。「希望」总是栖息在灵魂深处,唱无词的小调,敲打着我们的梦想,推动我们去追求诗和远方。「希望」一直存在,暴风雨的肆虐只是为了凸显希望的弥足珍贵。
这些作家让他发现之前所做的「生命没有意义」的结论可能不是正确的,「我的悲观来得太早了,我开始尝试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看待世界」。
「塑造我今天的想法与我对生物学的探索相关。」9 年级开始,Karl 就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在读生物学课本时,看到生物钟的生理基础,比如那些成千上万的小分子,有着和人一样的活力,甚至比人更像活着的东西,这些都影响着他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我们的身体里有上万上亿个这样的小颗粒,它们都做着非常简单的工作,但是聚到一起,却创造了人这样充满创造力的生物。」那是一种在微观世界中感受到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一个肌球蛋白, 拖着一个内啡肽, 走在一个单纤维上,它一天内可以跨越惊人的距离。
Neurogenesis in the mouse hippocampus -- dentate gyrus (Winkle et al., 2016). New neurons are born throughout life in this region. 小鼠海马齿状回区域产生新的神经元 | 生命的可再生性同样令 Karl 触动 这种对生物学的了解,对生命活力的感受,让他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受它们的启发,与蚍蜉或一只鸟相比,我们可以做成非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甚至无穷多的事情。我们是有能力去实现一个充盈的存在的。」Karl 在访谈中还提到了Hanson Robotics 公司的拟人机器人索菲亚。索菲亚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一台机器人,它看起来就像人类女性,拥有仿真皮肤,能够表现出超过 62 种面部表情。索菲亚「大脑」中的计算机算法能够识别面部,并与人进行眼神接触,甚至可以跟人开玩笑。它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吗?它的造物主,也就是人类一定会说,「你的生命当然有意义。你不只是一块铜铁。你可以做那么多事情!」这如同上帝与人类的对话。我们人类也很容易忽视自己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的顿悟就来自于某一个画面或者某一时刻的闪念:某一处美丽的风景,某一项极限运动,某一瞬间感受到的人与人的联结,都是生命的意义。比起之前的虚无,得到新结论的 Karl 更想把所有时间和精力利用起来,拥抱生命中的美丽和机会,过一个淋漓尽致的人生。
站在浴室窗前的 Karl 拍下的北京清晨 6:30 的阳光和大自然母亲的绿色 | 生命的意义来自于我们对身边平凡时刻的细心感受
他在高中阶段的「淋漓尽致」,是那些凭借自己对绘画、心理学、哲学、生物的兴趣而创建的社团;是和朋友们一起钻研,经常进行的跨学科探索;是他在申请成功后特别想与后来人分享的申请经验……
02 申请经验分享
Karl 的申请过程成功且顺利,这离不开他在这之前所做的充足准备。他说「向着完美努力,才能让招生官看到我是谁,以及我在这其中花费的功夫」。他在自己的文书中完成了一次前文提到的自我剖析与成长。下面是 Karl 在文书写作、自我分析和应对压力上,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的经验,希望对日后也将进入申请阶段的你有所帮助。
· 在文书中写出你自己
大学申请本身还能够让人有所成长,文书写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文书写作是一个反思过程,它要求你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写到纸上成为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的研究。
文字要真诚、浅白。文书最终是要让陌生人看后,能够理解、认同,不要有歧义和误解,因此要尽量多地让身边的人看,如老师、同学、家人和朋友等,广泛听取意见,就像是在做一个个实验,并得到反馈结果。我在写作文书期间,请了 10 位不同的人审阅,他们看过后的感受,很多方面和我预想的不一样,这就让我必须跳出之前的立场,改变角度、形式甚至词汇,重新思考和写作,努力争取做到真诚自然、深入浅出、平实质朴。到了最后,我一共对文书进行了 15 次修改。我听说有人甚至改出过 26 版文书。
我想把这本 On Writing Well 推荐给大家,这是在写作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一本书,该作者的 Writing About Your Life 也是一本对文书写作具有很高指导价值的书籍。
· 了解自己,相信自己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能力高低、聪明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在这个前提下,相信自己,并通过努力,投入时间和精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与自己的期望相符合的。在某种程度上,你相信什么,事情就是什么。总之,要拥有相信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 兼顾学术能力与社会能力
大学是一个特定社群,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氛围和形象气质。如果申请者与某个大学的这些特有标志有较大差异,那么申请应该不容易成功。如同畅销的商品,不仅要技术领先、质量优异,让消费者喜欢和接受,也是同样重要的。申请者除了必须具备合格的学术能力和成绩之外,还应该重视培养社会能力,即了解他人的心理;知道他人的需求,例如大学希望看到的申请者的样子是什么;以及使用恰当的和有效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样貌。
· 坦然面对并均衡各种压力
一直以来对于美国大学申请者来说,似乎约定俗成地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标准模式,比如在校成绩、托福和标化成绩、竞赛奖项、科研项目、课外活动等等,当对照这些标准时,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讨论。我首先必须认真而负责地说在校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是保险地通往美国高选拔性大学的必需品,是需要在高中阶段全力投入的任务。另外,针对课外活动、竞赛、科研等内容,应该是自发的,出于自然的真心喜爱,而不是一种负担或被迫之举,也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体现出来的热情、态度和投入。我没有生硬照搬这个模式,而是一直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去做,没有被迫以那个标准去改变自己的方式。
要想过得轻松,我需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生活中喜剧的眼睛。我应该向这只猫学习怎样放松。
世界上有不少奇特的东西能让我们避免无聊。这是我见过最奇妙的云。它像是天空之城。
在申请的过程中,学校的学习要求不会降低,学习质量与申请需要兼顾。还有其它的压力,例如来自其他申请者的各种消息,家庭内的沟通问题等等。事实上各种压力始终存在,但是要分散这些压力,正确应对这些压力,不能让压力造成破坏,甚至压垮自己,自己需要主观上主动地说服自己,你怎么看待问题,问题就会是什么样的。保有明确的信念,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样就不会怀疑自己,不会被各种压力所左右和控制,申请也就不会变成随机而不可控的事情。
大学申请虽然重要,但它也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已,在重视它的同时不要丢掉平常心。以上几方面我并未做得多么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我相信未来的你们能够做的更好!
从原本认为生命无意义到现在拥有一种想要完全投入到生活中的人生态度,我们很高兴能看到他有这样的成长与转变,相信 Karl 在未来能淋漓尽致地度过他的大学生活,也希望他能如自己所愿,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自由舒展,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