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摘自钱学森语录
回顾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不禁让我们想起科学界流行甚广的一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而如何培养家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则是育人路上的重要课题。
11月29日,北京王府学校迎来“2020大手拉小手,科学家进校园”的第四场科普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张德良教授,带来一场名为“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与我国力学、航天科技”的专题讲座。来自我校高中部的二百余名对力学、航天科技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
▲我校高一1班的包京昌同学担任活动主持
▲北京王府学校常务校长衡孝军先生致欢迎词
讲座伊始,张教授从恩师钱学森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谈起,讲述了钱学森艰难的回国历程、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回国后对我国“两弹一星”研究作出的伟大贡献。张教授告诉同学们,祖国今天的强大离不开钱学森的贡献,也因为钱学森的无私奉献,才让我国的航天军事发展至少提前了二十年。张教授从当今的世界格局谈起,讲述了我国在航天、军事方面的发展历程,讲解了如何从军事弱国走向军事强国,并从航天落后国家走向航天强国的国防发展史。
张教授还分享了钱学森在中国科大教书时的有趣往事。例如:钱学森自掏腰包为同学们买计算尺,让力学系的学生延迟半年毕业,采用开卷考试让学生解答火箭发射路径方程的故事,以及钱学森对学生们提出的三严:严格、严谨、严密的学习要求。张教授希望在场的同学们,也能向钱学森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足准备去应对困难,坚持到底完成挑战。
一幅幅内容详实的图文资料,生动还原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爱国爱党的感人故事,还阐述了大量有关生活、学习、航天、国防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张教授还播放了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以及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精彩视频。
通过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事件,张教授还介绍了我国的战略战术导弹和核武器,让大家知晓我国这些年在导弹研发上取得的优异成果。而这些硕果也足以说明,国防工程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十分重要,而这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科学家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
同时,张教授也向同学们发起提问,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话题激发着同学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好奇。例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飞行了多久?”“谁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等问题,张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说法、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逐步解开科学疑惑,传授了很多课本之外的新知识。
可以说,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工程科学思想,以及为我国力学、航天和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尤其是他留下的爱国、严谨求实、一生淡泊名利的精神财富,更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
在现场问答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完成运载任务的火箭残骸,是否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东风系列导弹命名的原因”“我们国家在导弹研发上还有哪些发展空间?”等问题。张教授也用科学理论知识与实例向同学们一一解答了关于讲座内容的疑问。
这场讲座不仅突出了知识性和科学性,还强调了学习中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张教授也鼓励同学们,好好把握学习知识的机会,发扬爱国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努力成为具有一心、一眼、四力的未来人才。
诚如北京王府学校常务校长衡孝军所言,这是一场让王府师生深受鼓舞的精彩讲座,每位师生都被现场讲述的故事和图文内容深深吸引。一方面,是我们对祖国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两弹一星”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被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育人理念和家国情怀所感动。为此,衡校长也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这场科普讲座对王府学子的重要启示。
一是激发和提高了我校学生对科学素养、科学创新意识、科学实践能力的兴趣。二是极大鼓舞了同学们在科普方面的创作与设计,从而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例如王府学子每年都会参与的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就是实践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三是对王府学校科学课程、跨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等方面起到帮助作用。四是希望同学们怀揣爱国之心,为祖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讲话最后,衡校长再次对张教授莅临王府学校表示感谢,并寄语王府学子未来在核聚变、运载工具、全球卫星导航等领域,贡献当代青年的创新力量,在强国复兴的路上担起重任。
本学期王府科学月举办的4场“大手拉小手,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是一次帮助王府学子拓宽国际视野、领悟科学道理、培育创新精神的“科普盛宴”。既增强了王府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自信心,还巩固了同学们为中国科技进步发展努力拼搏的强大意志。未来,我们将呈现更多科普讲座、实践活动、精彩赛事,并邀请每一位热爱科学的王府学子,共同开启这段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