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小学教材不能加入境外课程内容的政策在2019年就已经出台了,其实对于普通学校一切都好说,但是对于国际学校限制就大了。面对这种情况,国际学校教材又该怎么办呢?
国际学校如何应对?
政策指明中小学阶段,也就是义务教育不能使用境外课程,但很多学校都是适用的境外课程,这已经成为办学者的一大考验。那么在政策影响下,国际学校如何应对才能兼顾政策要求与办学特色?在国家对教材审查日渐趋严,国内传统文化等教育比重增加的情势下,学校也需要适度调整自己的课程体系,以应对这些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适度调整课程体系,根植文化传统
国际学校的小学阶段和体制内在英语方面的要求不一样,可以选用的学习资源和教材也不相同,可以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也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具有中国情怀,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体现在说普通话、写方块字方面,更体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上,近两年,也有很多学校在国际课程中加入书法课程、国画课程等。
高中升学阶段依从政策规定,境外内容本土化
高中阶段就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了,这一阶段国际学校是被允许引进国际课程和教材的。但也仅限于经过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或者融合、探索、研究型课程项目,没有经过批准的高中也同样会被禁止。国际高中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以保证学校的办学特色。把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进行对标,以本土课程和教材为基础查缺补漏,既不违背政策规定,同时也保证了国际化的品牌与影响力。
其实国际学校主要担心的还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国际学校教材的事,如何权衡利弊和兼顾国内和国外课程成为横在上海国际学校面前的挑战,为了解决这样的疑问,国际学校还需要充分发挥“中外融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