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抽象,促学生理解余数
——北外附校三水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组二年级课例研究活动
近几年来,小学数学团队紧跟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把“课例研究”打造成我校特有的教研模式。4月20日下午,数学科组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由梁晓现老师带着二(6)班的同学们共同探讨《有余数的除法》。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梁老师以百足虫分鞋子的绘本故事引入,并作为大背景贯穿整节课,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先通过活动一,让学生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活动二梁老师逐步引领学生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结合图形分一分、圈一圈的环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平均分物时有剩余的情况。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生体会到平均分有剩余的时候,梁老师并没有着急把有余数除法的格式板书出来,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如何用算式来表示我们刚刚平均分之后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
在此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调动了自己的思维想出了多种方法,梁老师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时间,让学生能自信地站在讲台前,体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学生接下来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数代表的具体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在各种方法的对比中,学生很容易地发现,当我们求平均分时,用除法算式最简洁,此时梁老师再板书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与之前无剩余的平均分进行对比。
课例结束之后,莫小勤老师继续以此次《具体到抽象,促学生理解》课例为样本,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如何将形象的图形语言和抽象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具体”到“抽象”的桥梁。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历程,首先是集体认真研读《新课标》要求,横向纵向对比教材,确定发展学生通过借助图形从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能力是重点。通过多次的磨课不断完善“学习单”,巩固练习由继续分鞋,修改为延伸到生活中分其他物体的情景,丰富学生对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了莫小勤老师对本次课例研究详实的汇报,相信老师们对于如何做好课例研究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汇报之后,各年级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数学教研组长秦怡老师也对本次课例研究进行了点评,她说,不管是做课例研究还是常规课,教师备课和上课都要有所章法,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空间,要给学生建立自信,表扬言语要清晰明确,让其他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由杨校长进行总结。杨校长对本次的课例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他指出:学生的思维模式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课堂,学生在借助图形进行分一分、圈一圈之后,老师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对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正因为在不断的表达中有了如此清晰的认知,为学生后面对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探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循序渐进的抽象和思维的深度是结构化学习的基石,深入思考仍然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不可或缺的部分。
做好一次课例研究不容易,它考验老师们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考验年级备课组的协作沟通能力,考验备课组或整个教研组的教育智慧。我们坚持做“课例研究”目的在于聚焦数学的核心和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深度,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精彩记录
撰稿:梁嘉敏
编辑:韦小洁
审稿: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