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睿智的家长不会因为疫情,而否认美国前60的含金量!

来源:网络投稿 2021-05-11 59个人阅读

2021年,睿智的家长不会因为疫情,而否认美国前60的含金量!关注公众号:高中留学攻略人们不会因为100美元被人踩在脚下,而否认这100美元的吸引力。同样,睿智家长也不会因为现在美国疫情,而否认美国前60的含金量。
中国的留学市场,从去年年初开始,就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行情。本来很多家长觉得2020年就是市场的最低点,是自己的孩子拿美国offer的最好的时间,现在看来,或不并不是这样。2020年还有很多留学的存量,还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已经走到留学的半路,不得不发。
在去年,很多学生和家长,不得不继续走留学这条路,因此在2020年,其实很多培训机构是承接了2019年的学生和家长的热度,又度过了一个春秋。
2021年,睿智的家长不会因为疫情,而否认美国前60的含金量!关注公众号:高中留学攻略但是在2021年,很多家长和学生不再把出国留学当做第一选项。因此很有可能,2021年年底的申请,才是过去10年来,最容易的一波。因为2021年,本来可走可留的学生和家长,都已经选择留在国内,不再出国。
因此如果对于留学做一个断代的话,那么2020年还属于2005年开始,火热留学15年的一个结尾。而2021年则属于新的留学时代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年是逐步走入低谷,还是留学人数再创新高,在此无法预测。
2021年,睿智的家长不会因为疫情,而否认美国前60的含金量!关注公众号:高中留学攻略美本前60,还是极高的性价比之选。
其实中国学生出国读美本,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因为中美两国经济、历史和教育投入上的差异。使得世界排名,哪怕是美国的30-60名大学,也可以与国内的一流顶尖大学“清北复交”掰一掰手挽,显然在国内考上清北复交的难度,是远大于美国30-60的难度的。
因此,这个选择其实不难做出。考上清北复交固然好,但是考上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在国内,考上清北复交的难度,是可以与“光宗耀祖”四个字联系起来的,因此,父母大多还不如选择冲击美国前60,来作为自己孩子的冲刺目标。
虽然,美国前30难度比清华北大难度更高,但是能冲击到30-60,也是很好的选择。
这个大前提,在十几年内,是无法被改变的。
而且大学生本身,在父母的心目当中,也已经代表了成熟,自立。这与送孩子出去读高中,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读高中,在父母心中,还是个孩子。但是读大学,则代表了自立,以及为自己负责。因此,哪怕有疫情的因素,父母对于送孩子出去读本科的心理压力,也是远小于送孩子读美高的心理压力,因此这就使得美高和美本的申请人数,在疫情袭来之时,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因此,申请美本的学生人数,总人数虽然是在下降的,但是就下降的比例来说,是远小于美高的下降比例的。如果说美高申请人数遭遇了血洗的话,那么对于美本的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小打小闹而已,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至于从去年开始SAT考生人数显著下降,呈脚踝斩的态势,那是因为去年各国都是关闭过境,中国考生无法出国考试而至,再加上美国大学普遍采用的test optional政策,因此使得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心中, 觉得SAT考试已经不再是钢需而导致的。
虽然今年ACT在国内大开考场,但是其实也同样受到test optional政策的影响,ACT考生人数也没有特别旺盛。

而且每个城市的需求,也有极大的差异!
近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到处游走。
经常会跟出租车司机师傅们聊天。他们的收入,因为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车型,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在深圳和广州,礼橙专车师傅们的收入是没有受到影响的,但是出租车和快车师傅们的收入被腰斩了。
在武汉,礼橙专车师傅们的收入下降了20%,但是豪华车的收入翻倍了,因为要谈生意,因此经常有老板按天包车。而这是不是说明,原来的老板们,为了保证现金流,而把车卖掉。但是又要充门面,因此还要租车呢?
一切都是未知。
出国留学培训业,也是受到多重新素的影响。
北京整个行业近乎于瘫痪;上海整体略受影响,但是已经今年已有上升势头;深圳,广州相比于去年竟然略有下滑。
向前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疫情到底给家长,学生,留学语培,留学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估计我们要等到2022年,甚至2023年年底才能完全看清。
当茫然四顾之时,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家长和学生,对于“美好”的本身的追求,永不曾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美好”两个字的定义,会发生改变。

申请季快到啦,马上孩子们又要被催着准备申请,

先来看一下美本申请的时间轴:一般而言,美本申请季的时间轴相对比较固定。以申请季当年6月开始为例,一般6月开始会是集中选校期,通过各类school research来确定自己申请的学校列表。同时着手开始头脑风暴主文书素材并进行撰写。11月初,提前批次学校截止申请。因此在此之前主文书需要定稿,补充文书和一切申请材料也需要准备完毕。11月底,UC系统截止。12月初至中旬,提前批次学校录取结果发布。在发布前还是需要尽心尽力准备RD轮的申请,不能抱着侥幸心理。1月初,ED2/RD申请截止。2月,ED2结果发布。3月至4月初,RD结果陆续发布。5月初,在收到的offer中确定入学院校,接受offer,并向该学校提交保证金(deposit)以确认入学。

选校是升学申请绕不开的话题,而每每谈到选校,排名又成了家长口中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但过来人都知道,排名可以做参考,但不是每个排名都值得参考,更不能过于依赖排名,到底我们如何选校呢?今天Jam爸爸给你参考

“某某同学录取藤校、前10、前20、前30、前50”,每年放榜季,朋友圈都被这样的信息刷屏。


而对于这些信息中提到的术语,相信每个国际教育家庭都不陌生,这就是我们大部分家庭对学校最看重,甚至是唯一的认知——排名


确实对于家长们来说,没有去美国读书,甚至也不曾去参观过学校,更别提了解西方文化、学校氛围这些具体细节了,所以参考排名成了大家公认简单有效的择校方式。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味追求高排名,用高SAT、托福等分数压榨孩子,申请难度太大,给孩子的申请造成很大压力;


也有的学生只为排名,最后去到一所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学校,整个氛围的契合度很低,被迫入学就开始准备转学;


甚至有的学生通过成绩造假进入名校,结果发现无法融入课堂节奏,整个大学时光消沉浪费,最后毕业都困难......


今天希望通过第三方的视角,给大家一些真实可靠的择校建议。


建议用以下5个步骤来完成这最终的定校:


用当前的软硬件成绩划定大概的选校范围

自我鉴定学术优劣势

全面评估个人非学术需求

深入了解初筛后的学校,缩小筛选范围,确认可能的ED学校

高中低兼顾确认终选学校名单


01

大范围,圈起来


在11年级下学期,综合自己高中几年来的软硬件,是能够比较合理判定自己的申请定位的。过半的学生,申请使用的最高的SAT成绩,是在10月-12月才考出来的。等理想的标化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再考虑定校,很容易在申请季手忙脚乱。标化成绩固然不能等同于自己的申请竞争优势有多大,但可以作为一个初期筛选学校的参考系。评估下未来成绩的可能走势,预留出选校的调整空间即可。


有的同学可能会疑惑,随着疫情的蔓延,眼见越来越多的学校,尤其是文理学院,加入到test optional的阵营,那是不是表示SAT/ACT的参考价值不大。其实不然,test optional的意思只是表示学校不强制必须提交SAT/ACT成绩,并不表示完全不使用这个成绩。只要决定提交成绩的学生,学校是一定会把SAT/ACT成绩放在申请审核的范畴里的,而且会统计往年录取学生的SAT/ACT分数区间。


我们在那些因为疫情走势,不得已临时在2021申请季采用test optional的学校的官网上,明显看到学校对SAT/ACT依然看重的事实。因此对比学校往年录取学生的SAT/ACT分数区间,可以作为初步筛选学校的合理参考。


对于国际生来说,高于75%区间的SAT/ACT分数,大体上是录取希望较大的。而低于25%区间的SAT/ACT分数,就没有必要去碰运气,白白浪费申请费了。虽然每个申请季也会出现“低分高录”或者“逆袭”的录取案例,但这样的学生,标化成绩绝对不是远在千里之外。


再加上预估的硬件成绩区间,能够初步划定一个大的选校区间,比如在TOP25-TOP60的大U之间,然后可以进入到下一步。


02

知“”,学术优先


明确自己的学术兴趣方向,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


自己最擅长的科目是什么?最头疼的学科是哪些?

回顾高中时期,最喜欢的课,是跟什么有关的?

对自主实践发掘或科研类的学习过程,是否喜欢?有多喜欢?

自己对学术压力和挑战,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是更期待持续有挑战的学习过程,还是希望游刃有余?

跟周围的同龄人相比,自己的综合成绩和学习能力大概是什么位置?

有没有什么环境或场景,会对自己的学习有极大的干扰?

在什么样的圈子里,感觉自己更容易激发出斗志和潜力?


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自己发现比较适合的学术环境是什么样的,以及可能对哪些专业有优势有兴趣,对哪些领域非常不擅长。即使是有明确目标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建议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更广博的兴趣。


多专业涉猎,本身就是美国与其它很多国家的本科教育最大的一个优势所在。不少美国名校也是非常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才最终确定专业。我们见过以商科定位申请入学,因为一些入门级计算机课程,彻底转向计算机而申请转学的;也有以政治学入读,随后换到历史专业,再辅修艺术学专业,最后以艺术学专业及辅修数字艺术本科毕业的;还有从心理学转到政治学,随后发现对经济学的兴趣,最终走向商科方向的学生;等等,不胜枚举。


触动这些学生发展多元学科兴趣的,有时候是同学朋友的启发,有时候是偶然的一个实习机会,或者是跟教授的一些交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多个领域的新鲜知识都抱有好奇心。那么在申请时候的选校阶段,就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框定在很小的一个特定的专业里面。


即使是很喜欢钻研计算机科学的学生,也有可能发现辅修或双专业修读生物学,或者是心理学的必要。在当今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不仅仅是海归学生的双语能力,及双轨文化经历,在长期的职业发展生涯中,跨领域的人才也展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能力。既然美国本科教育提供了跨领域学习的最大的便利性,就没有必要把自己排除在更多的可能性之外。


有些学生会困惑,美本申请要不要参考专业排名,要多大程度上参考专业排名。从入读后多种可能性的角度出发,不太建议过于看重专业排名。美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很多时候跟专业排名的差距特别大,比如综排在TOP70往后的学校,也可能有多个专业排在TOP15以内。但综排靠后的学校,整体上申请的门槛低一些,因此在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能力,跟综排TOP30的学校,会有很大的差异。四年大学,对自己产生很大影响的,远远不只是专业课的难度和专业领域的那些教授,还有其它专业的同学,以及学校的整体氛围。


即使是专业目标非常清晰,不太可能入读后有重大调整变化的学生,也不建议过于看重专业排名。可以在综合排名的基础上,参考下Niche上提供的本科专业排名信息,确定一所学校在目标兴趣领域相关的大范围内,不至于太差,就可以了。切忌被US News的细分专业排名带偏,那些排名都是针对一所学校在这个细分专业领域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实力来评估的,与本科教育资源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


03

知“己,学术之外


一所学校学术优势与自己很匹配的情况下,也未必就适合作为第一志愿的梦校来考虑。除了学习,入读后的大学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人生体验。自己能接受什么样的校园氛围和周边环境,或者说绝对不能容忍什么样的非学术因素,是很有必要严肃考虑的。


疫情过后的美国,民众整体意识难说会经历怎么样的一种分化,是个不确定的因素。用何帆教授的话说,留学生有意识“寻找全球化沙漠中的绿洲”,会待得更舒服一些。比如我们有学生拿到莱斯大学Rice的录取后,原本因为地处德州而担心,亲自校访之后才发现休斯敦因为有莱斯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是德州整体保守环境下的一朵奇葩,可谓一枝独秀。校园内外人文环境都非常理想,因此才安心入读。


再比如,对于热爱篮球运动的学生来说,北卡教堂山分校UNC的吸引力可能强过同级别其它大学。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USTL,贝茨学院Bates College就是同等值得争取的学校了。有的学生很看重封闭校园的社区感,非常不喜欢纽约大学NYU那种无边界感的校园。


对学校周边环境很看重的学生,不一定能够喜欢约翰霍普金斯JHU这种学校,无论学校内部安全措施有多好,这所学校的学术实力及本科生科研密度有多符合自己的想法,如果始终为校园门外的不确定因素焦虑,就很难把这所学校当成首选了。


有些学校看起来偏远一点,未必就会很很闷很无聊。玉米地里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很多同学听惯了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party风,其实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party风格是更甚的。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更看重的因素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个环节,听从自己的心声是最最重要的。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优劣势,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盲从周边同学或亲属朋友的主观体验或看法,就很有可能带来将来入读后的遗憾。去读书的人是你自己,不是任何其他人,包括咨询顾问老师,也不应该决定你要申请哪所学校,或完全不考虑哪所学校。


04

梦校,是他吗?


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后,用空杯心态,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就可以开始自己的院研之旅了。浮于表面看看别人的在读经历,或者总体介绍,是不太可能达到筛选所需要的深度的。带着自己梳理好的几个核心需求点,有目的性由浅入深了解各所学校,也就能逐步排除不匹配的学校了。


绝对意义上的梦校,是不需要任何纠结的,能够立刻占据心目中的至高位置。如果这所学校设置有ED申请选项的话,就可以很痛快地定下来了。即使这个时候的软硬件条件,不是那么有信心,也不用太恐慌。ED的使用,建议不用过于保守。虽然能够在ED阶段早早下船,脱离申请季的高压状态,是个很诱人的选项,但如果留有遗憾,也不能算得上是圆满的申请季。在确定梦校以后,如果发现跟自己的实力有一定的距离,正好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的放矢,看看自己如何分配继续刷考以及应对文书等申请准备工作的精力,达到与梦校更加匹配的申请姿态,放手一搏。


关注公众号:高中留学攻略

对于不设置ED环节的学校,比如加州大学UC系列中的任何一所,如果确认是自己第一志愿的学校,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使用ED了,包括ED II。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是完全不使用ED的,并不会因此而有多大的遗憾。虽然ED的录取率更大,录取到最喜欢的学校,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也有很多学生会发现,原来那么多的学校,其实都不能尽如人意,能够百分百符合自己预期和需求的学校,可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核心需求,化繁为简,剥离出最高优先级的几个考虑因素,由此来做筛选的标准,才能够有效推进选校的工作。


05

终选落定



经过详细的梳理,应该会留下一个包含10几所学校的精简清单。建议高中低都要涵盖,分层覆盖,避免失学,同时有冲刺的空间,最大化激发自己的潜力。毕竟申请季的几个月,也是有可能获得申请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比如在ED II阶段刷出惊喜的成绩,学术活动有重大的突破,文书的思考达到新的高度,等等。


鉴于美本竞争的日趋激烈的优势,过于盲目自信,也是非常危险的,全拒后失学的痛苦,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承受的。倒不如妥妥拿到至少一所能接受入读的学校的录取,吸取新生申请的教训,尽早筹划转学申请的再战。


建议学校层次分布如下:


冲刺档:选择3-4所左右,根据目标学校早申ED及ED II的设置情况,做合理安排,并在等待ED结果的同时,全力以赴不能松懈。


主申档:选择3-4所左右,不能够全面符合自己的预期,但能够覆盖到高优先级的至少1-2个需求


保底档:选择2-3所左右,没有绝对不能接受的因素,可以利用好EA阶段,提前拿到保底好安心


选校的过程,因为对每所学校有真正做深入的调查了解,实际上是为文书工作打好铺垫,尤其是非常高频的why school主题的文书。因此,在确定梦校的时候,不仅仅是主文书要马力全开做打磨,附加文书也是很好的启动时机了。选校和文书密不可分,避免割裂开来,才是迎战申请季的正确姿势。

关注公众号:高中留学攻略

06

关于选校的终极建议


在具体了解不同学校方面,给你几个建议:
1、花时间看看大学网站——申请之前深度了解学校文化、学术氛围,特别是申请流程!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招生流程,每个申请都要认真对待!
2、如果有机会,请面见学校代表——大学每年都会派代表到不同区域召开信息说明会,这是了解学校很好的方式,请你务必参加,跟招生官见面。
3、不要害怕与众不同——让招生官看到真实的你,每个招生官都想把有趣的、独特的学生招入自己的学校,不要吝啬让你自己更有记忆点。
4、与在校中国学生联系——了解一所大学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在校学生,问问他们学校的生活情况,但如果你可以找到认识的人,让他们给你最中肯的评价那是再好不过的,比如食物怎么样、天气怎么样、课业负担情况、中国学生的融入情况等等。
5、听取专业导师建议——在申请名校过程中,不管是校内指导还是校外顾问,同学们都应该去听取专业导师的建议。尤其对于要申请大藤校的学生来说,多数学生是需要专业顾问指导的,而如果你的顾问导师刚好来自于大藤校,又是有多年升学经验,这会让你的申请更加高效可靠。
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设限,可以把选校当作一场灵魂旅行,想象自己身处不同教育体验的场景中,深度思考并与学校进行灵魂对话,在更多元的维度上作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结尾,附上完美的美本文书攻略

要开始写文书了,尽快头脑风暴吧。这里有几句话要说,美本文书的写法五花八门,手法也多样,其实写之前其实有很多事情要先做。

一上来就写文书吗?这是错的,先让孩子做简历,做活动列表。其实,这就是他个人的头脑风暴,把四年的事情回顾整理一下。孩子写完简历和活动列表以后,也回顾了一下人生,顾问在看和理解他的简历和活动列表的时候,也已经收集到孩子的很多信息了,这个时候再做头脑风暴,大家进入场景都很快。这样做效率最高,而且活动列表和简历最后在申请过程中一直要用到的,所以早晚都得做,比文书简单,应该先做掉。

头脑风暴,无非是一大堆问题,列一些,让孩子看看,可以在和文书老师做头脑风暴前做一些准备。




学术




1.你对哪个学术领域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个领域对你很重要?2.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它感兴趣的?是否有特定的一件事激发了你的兴趣?3.你的兴趣是如何发展的?4.你在这个领域是否面临过巨大的挑战?如何克服?5.这个挑战与你的性别、种族或者宗教信仰有关吗?



课外活动




1.你参加的什么课外活动?2.你参加的什么课外活动塑造了你的性格?3.这项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重要的?是否有特定的某件事激发了你的兴趣?你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投入是如何随时间发展的?4. 你对这项活动是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5.  你在继续参与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是否面临过巨大的挑战?



人生经历




1.你的某个行为或者经历是否对你造成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某件事是如何让你改变的?变得更加成熟、富有同情心、更具有自我意识、意志更加坚定或者更坚强的?3.你是否会经常回想起生命中的某一天?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深刻?4.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们是相似还是不同?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你?5.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不能融入一个群体?是什么让你变得和其他人不一样?6.你是否投入了很多时间在某件事上(非学术/课外)?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时间?
这只是一些思考的方式,可能还可以从很多地方入手,比如去过的一些地方,一些老朋友,一些旧摆件,都可以联想,这时候建议父母帮着孩子一起去想想,你们天天和孩子朝夕相处,一定了解的很多,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回忆。

每件事关乎到最后是,体现孩子的一个品质,所以,你可以列一张表把事件和想表达的品质列出来,总结下,看有几条路可以走。比如:领导力,公益心,专研精神,社会责任感,动手能力等等。
强烈建议,开始的几次头脑风暴,孩子,家长,文书老师一起做,千万别把父母抛弃了,他们可能不懂英文,甚至不懂文书是啥,但是他们看着你长大,对于你的特质,可能比别人抓的更准。甚至超过你自己,而文书老师只是来印证这个特质是否可以用于文书,是否可以被美国学校接受。所以,真心提醒,这个时候家长要介入。
头脑风暴完成了,就能写文书了吗?NO!头脑风暴完成了,你有一个表格,几条主线,表达几个你的品质,哪条最合适呢?认真的说,每个学校都可以有不一样的文书, 也就是说你可以为每个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文书。这个时候建议你去研究下你的梦校,或者你喜欢的,必申的几个学校。去读读他们官网上的要求, 看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孩子,然后再倒推,哪个主线写出来最对他们的胃口。这样选择下来的主线,可能才是最合适的。
文书一般不可能一下就完美的,总归要多遍修改,推到重来也很正常,所以,大家淡定不要急,慢慢找寻文书的最佳状态。家长别光顾着催,也帮孩子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