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人:
大家好,马上就是寒假了,和大家谈一点我关于寒假安排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首先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在假期中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延续相对稳定的学习状态,拥有充足合理的运动锻炼时间。
家长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要求比较难以实现,同学们会想,好不容易放假了,一定要好好休息,甚至是要报复性地休息一下才会感到更爽。
我不否认,假期里我们需要休息调整一下,也可以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过于放纵自己,乱了作息,荒废了学习与运动。我之所以强调状态的稳定,并不是单纯因为这样的放纵会带来时间的浪费,会导致开学后状态的难以调整。让我真正在意的问题是:这样过于放纵而懈怠的行为背后是学生缺少真正独立的自我和稳定的生命意志。
如果我们拥有稳定的生命意志,那么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很重要,我们要去利用每一天来构建我们心中美好的生命状态,去实现我们心中那种热切的渴望。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稳定的生命意志,我们就会缺少内在驱动力,我们就只是被外部的力量驱使,当外部力量稳定而且正确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会呈现出相对正常的状态,但是当外部力量出现偏差或者消失不在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难以想象的荒诞和无力,就如同失去了外部控制的傀儡,瘫软在地上,毫无生命的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学生假期中的放纵和他们寒假前备战期末的苦读是有相似之处的,表面上有天壤之别,但究其本质,都是如同很多动物对外在环境的应激反应,都是那么的卑微而缺少力量,缺少尊严。
各位同学,我曾经和你们说过,从某个角度来说,做教育就是在守护生命。守护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生命的悲欢浮沉,并把这些故事讲给你们听。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已经无法重新来过,但是更年轻的你们还有选择的机会。
和你们分享一件事。2003年的春天,北京非典疫情日趋严重,最终学校停课,期中考试取消,很多学生欣喜若狂。那一年及下一年的中考中,很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一个结论: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自控力不强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从而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很是遗憾。
对于这个结论,我一直不以为然。什么是优秀?难道仅仅指所谓的天赋?世上还有比自我控制、自我安排更重要的品质吗?当年的初中生现在也已年过三十,不知他们会怎样审视当初的那样一段经历,但是你们要明白,终究有一天,你们也会回头审视今天的你以及你的生命状态,希望那时的你没有太多的遗憾。
各位同学,你们不要以为疫情只是特殊情况,假期总是稀有的时光,所以,放纵点没什么,不能放过天赐的良机。其实真相恰恰相反,长大后,人生中大多数的时光会更像你们的假期,没有人督促你,也少有人去指导你,你忽然拥有了很多自由。
年轻时的痛苦在于感觉约束太多,身边有那么多前辈师长,每个人都在告诉你应该如何如何,哪儿错了,该怎么改。长大后的痛苦在于,面对很多艰难的选择,没有人会替你做出选择,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所有的讨论总会以“你自己看着办”结束。
所以,我们要想,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独立的自我,没有稳定的生命意志,我们就无法享受和驾驭自由,甚至会害怕自由,但是出于自尊,我们又不敢坦然面对,于是我们就会彷徨无措,会用玩世不恭来掩饰自己的虚弱与迷茫。没有真正的目标与渴望,我们就没有心灵的归宿,我们就永远是在流浪的路上。
各位家长朋友,我们需要明白,终究有一天,孩子们要走自己的路,所以现在他们要为独自行走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独立与自由的来临就是灾难的开始:不知如何选择,挫败感与孤独感交织,渴望自由又没有独立的能力,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于是就装的很自大,浑身是刺,“个性”十足。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故事看的很多,不过大家也姑且淡然处之,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青春期中成长的烦恼,无甚大碍。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和鼓励,孩子可能很大年龄依然如此,这就不是青春期的故事,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了。其实,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剧情。
所以,假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是成长的机会。同学们要利用假期去反思自我,去寻找自己的目标与渴望,利用难得的自由空间来学会驾驭自由,真正安顿好自己的生命,做自己心中认为正确的事,安稳而又踏实,自信而又充满尊严。而家长朋友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小小的假期安排背后可能有着大大的教育意义,要沉下心来,认真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交流,引领他们理解独立与自由的可贵,从假期的自我安排入手,逐渐培养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孩子。
有一天,我们会目送孩子离开,只是远远的看着他们的背影,什么也做不了,甚至有一天,我们会留他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我们渴望我们的孩子们坚定、阳光、从容,不希望他们脆弱、彷徨。所以,我们无从选择,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学会独立,学会独自安排自己的未来。他们有未来,我们才有真正的未来。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假期确实有和平日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做一点不同于平时的安排。平日里我们大多都很忙,忙于工作与学习,所以我们就会无力关注甚至忽略掉很多学习工作之外的异常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的家人老小,比如那些美丽的景致,比如我们内心的平静与丰盈。
成年人是这样,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在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很累,他们也会因为课业而忽略了很多美好的人和事。他们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开始疏远,和父母开始疏远,和自然与运动疏远。这样一种疏远让老人感觉到孤独与落寞,更重要的是,这些疏远也开始让某些孩子原本鲜活灵动的心灵开始麻木无感,他们失去了爱的能力,也失去了感觉爱的能力。他们的冷漠与自私让我们痛苦,但我们是否想过,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是冰冷的。冰冷地活在一个原本美丽而鲜活的世界里,这是人类自己导演的最大悲剧之一。
梁启超曾经对儿子梁思成说:“我怕你因所学太过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的确如此,单调的程式化事务性工作容易让人异化为一个工具,从而失去心灵的活力与温度,像一株慢慢枯萎的花。人和工具是有区别的,工具可以改造世界,但是却不能感受这个世界,而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体验这个鲜活的世界。
因此,假期里我们需要去关注那些平时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人和事。我们要去用心陪伴家人,去感受物候的美好,滋润自己的心灵,也不辜负自然的恩赐与上天的安排。
我们可以和家人到户外去走一走,用心感受一下自然,随意聊聊天,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就安静地坐着,看看风景,或者随意地走着,慢一步,看看家人的背影,想想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感受不需要特别的智慧,只需要把我们放空,交给大自然,交给家人。
清朝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云:“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是不是很有意思,大家不妨尝试一下,去寻找这样的景致,看看是不是别有滋味。
其实,没有楼外山、城头雪也无妨,与其说张潮在描述景致还不如说他在表达一种文人的雅致的生命态度,真正的景致由心而生。真正用心看了,随处都是风景,在被风景触碰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在慢慢苏醒。
提一条小而重要的建议:大家都把手机收起来。如果觉得人看人很尴尬,那就沉默着,看看周围,那也比各自玩手机要好一些。对于大多人来说,手机容易让人封闭而缺少生机。
大家也可以选择和家人一起去博物馆或者人文类的旅游景点。此类活动的核心其实也是对话。用心和艺术家们对话,和我们敬仰的前辈对话。古人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所有人文景点的背后都是前人所留下的美好痕迹,他们也就活在这些痕迹里等待后来人的理解与共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出行之前,我们需要花时间来做一下准备,这个准备更多是关乎意义和价值层面的。如果没有事先的准备,我们就很难在现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最典型的就是名人的墓地,外表看来,都是坟包一座,黄土一抔,没什么大的差别。但人与人感受不同的背后是对这位名人的了解与体悟。
记得一位从小就听《说岳全传》的朋友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前泪流满面,因为岳飞承载着他心中厚重的家国情怀。而这次泪流满面的相遇无疑又在强化他心中的某些情感与价值。这就是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与神圣和美好频繁接触互动,直至我们也成为了神圣与美好的一部分。
所以说,有多少准备与积累,就会有多大的心灵撞击力。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心在旅行中与更大的时空碰撞,才会让我们超越眼前的局限,进而有不一样的生命可能。
关于假期,还想跟家长分享两个建议:
我们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做家庭的假期安排。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安排,却又都喜欢安排。我们成人习惯了安排,不妨试着给孩子一个机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实际情况,来决定他们的相关权限。在安排中,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同一个景点,同一个行程,被人带着和带着别人是两个概念。
我们应该布置给孩子一些常规的任务,比如说为老人挑选或者制作礼物,比如说为家人做几道菜或者做一桌年夜饭。爱是需要表达的,教育是需要有仪式感的,孩子们是需要被提醒的。很多非常深沉的情感往往是以一些寻常的生活情境为载体的,如果没有这些惯常的生命场景,情感就容易变得虚浮而缺少力量。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我说的这些,自己做得也不是很好,但是我想我会去调整,让我的行为更加符合我内心的声音。希望大家也是。
祝大家新年吉祥,寒期快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大家加油!
——海嘉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贵阳海嘉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