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策之后有什么变化呢?

来源:网络 2022-08-15 59个人阅读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策之后有什么变化呢?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策之后有什么变化呢?《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似乎召示国际学校“至暗”时刻的到来。但是516文件发布至今,全国共有34所国际学校获得审批。这似乎让人看到了国际教育行业展现的又一生机。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策之后有什么变化呢?

2021.5.16至今过审的国际学校(本表以社会组织网信息为准)

各省应对措施

2021年6月17日,四川省发布通知,简单来说,原则上不会在允许继续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而已有的民办教育学校也不允许再设立新校区,也不能扩大办学规模,相反,还会适当缩减招生计划。从2021年至今,四川仅过审了两所国际学校,其中包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广东、江苏两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决定对民办义务教育的规模和在校生数量进行削减,但在国际学校的过审数量上,自文件发布至今,两地却成为过审学校数量的主力军。广东一共过审8所学校,江苏过审10所,两者相加,已经超过过审总额半数。

广东8所民办学校名称变更具体情况如下:广州市广大附属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市庆丰实验学校;黄冈中学广州学校更名为广州市黄广中学;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更名为广州南方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更名为广州天省实验学校;广州市增城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理工实验学校;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更名为广州市黄广附属学校;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更名为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更名为广州市星执学校。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策之后有什么变化呢?

就广东而言,广东毗邻港澳,与外界交流贸易频繁,尤其广州、深圳两地,对国际教育需求旺盛。深圳也发布教育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在深就读国际学生及港澳学生数量由4.5万增至6万人。在两地政策的助推下,广深两地的国际化学校过审数量即占广东地区四分之三之多。

当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能够成长至今,与家长们的推崇与支持密不可分。家长们心中对儿女成才的执念很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很小便给孩子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快乐的童年时光。

所以一方面需要对民办义务教育进行合理整治,另一方面也希望家长们能形成理性的育儿观念,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成才过程。

最近,全国各地民办学校更名、停办、转公办,部分民办学校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引发舆论关注。据统计,上海已有超过80所民办中小学纳入“政府购买学位”,包括“世外”在内15所上海民办中小学改名、停办、变更举办者;北京人大附中分校等7所知名民办学校转为公办。

民办学校的这些变化,是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清理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的必然结果。在规范、清理之后,部分“公参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会转公办,成为公办校;还有部分“公参民”民办学校更名、独立办学,有的纳入政府购买学位,有的则完全按民办学校收费。在迈出这关键一步后,政府教育部门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学校自主权,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校名中不再包含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的民办学校,变化不只是更名,而是与公办学校真正分开、独立办学了。更名对民办学校的影响有多大,要看以前的独立办学程度有多高。以前只挂公办校名,基本完全独立办学的民办学校,不会受到多大影响,而对公办学校依赖度高的学校,则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应对这一变化,学校可以采取购买管理、服务的方式,并树立更名后的学校办学品牌。

所有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都必须意识到,学校办学的下一步必须走内涵建设之路。不能再依靠招生政策,以生源优势打造学校优势,实施“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政策之后,民办学校就必须从以前“招好学生”转为“教好学生”,也不能再依靠公办母体学校资源、品牌办学,而必须独立办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规范化的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格局应是,政府充分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公共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在此基础上,以小规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有差异化教育需求的学生、家长提供差异化选择。如此,未来的“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只是少数学生的择校选择,而且择校不是择办学质量,而是择办学特色、差异,由此消除家长的择校焦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