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二中树兰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解读《百骏图》,《百骏图》为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传世名作,创作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百骏偃息,尽入彀中。画作从一个侧面传达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余晖。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米兰人,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华传教,在清廷任职,为清廷十大画家之一,历康雍乾三朝,逝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
郎世宁来华之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结束,反对专制的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相比之下,清朝帝王还沉睡在天朝迷梦之中。
郎世宁将西洋画重写实与中国画重写意的绘画表现手法完美结合,展现了清朝帝王引以为傲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祥和图景。长卷自右至左,开卷处,古松阴翳下,几位牧马人或卧,或坐,或站,显得百无聊赖,旁边的马儿也呈现出极度放松状态。稍左,远处有两个牧马人在用套马杆驯服几匹奔马。画幅中段,各色马匹在湖边草地戏耍休憩。卷尾,除了十几匹在饮水、涉水的马儿,最耐人寻味的,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牧马人孤独的背影。
艺术家或许在无意中泄露了一个王朝的密码,当一个王朝自以为达到了统治巅峰的时候,其实意味着它开始走下坡路了。封建王朝终究逃脱不了修昔底德陷阱,当它的马儿停止奔跑之时,也就意味着王朝停止了对自己的征服。等待它的,将是被征服。
我们看现代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满卷鬃鬣飘扬,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两相对比之下,殊可意会。
伟大的作品总是提供了丰富的解读可能,一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费尽心思。
来看看这些八年级的学生是如何解读名作的吧。这是他们学习说明文《梦回繁华》的习作。
801 严正阳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正是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高潮。中西文化交融混杂,街市上,店与店紧挨着,飘摇的酒旗,醒目的酒楼,来来往往的商贩不知疲倦,熙熙嚷嚷的游人络绎不绝。这时,你会看到一个洋人:戴着官帽,紧着眉头,驻足画铺,他就是郎世宁。
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作为来中国传教的天主会教士的他,到京后,进入如意馆,成为了清朝的一位宫廷画家,并历时四年,于雍正六年(1728年)创作完成了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百骏图》。全画构图新颖,中西合璧,总共描绘的一百匹骏马各有姿态,趣味无穷,令人称绝。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雾气渐渐退去,远山渐隐,山石嶙峋,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晨鸟乱鸣,难辨远近。蓦然,马的一声嘶鸣,带来了一天的清静。马蹄声零碎,似在擂鼓,牧人挥鞭,似在欢呼。水草丰美,露水甘甜,马儿停下了脚步,或立,或睡,或跪,或卧。那匹灰马,四肢白色,卧在马群中间,高昂着头,微闭着嘴,好像在咀嚼鲜草,又想要欢呼一场,表达内心的悠闲自在。前腿一肢前伸,另一肢半屈,作起身之姿。尾毛散铺在草丛边,十分自在。
两只小马头抵着头,足挨着足,后腿紧绷着肌肉,尾巴成一束,尽全身的力气,紧张的气氛弥漫了开来。它们是在嬉戏,还是为了水草而闹小脾气?看来这两位斗士是僵持不下了。
水面微动涟漪,几只禽鸟受了惊吓,展翅飞去了。一只黑白相间的马,散步到水中央,倒垂的鬃毛挂着透亮的水珠,像宝石滑入水中,水面倒映着它湿漉漉的脸。牧人以手为瓢,将水泼在马身上,细致地梳理着毛。岸上放着宽大的牧服。
远山薄雾,时隐时现;苍松虬枝,层层叠叠。牧者举鞭,骏马跃野。百骏嬉游,栖于水边。形神兼具,天下一绝。赏完这幅巨作,你一定沉浸于细致描画的美景,赞叹于骏马的自由,敬佩于画家郎世宁的高超画技。不同于传统写意画,和西方写实画,它减去了刻画对象的专一,采用散点透视的中国画画法,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增加了马匹的写实性,小到马的肌肉,筋腱。大到整个马群的动作姿态,细致入微。画面上的牧人最为传神,他们控制整个马群,祥和悠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也是《百骏图》的另一亮点。总体来看,画者突破了当时间山水、花鸟以水墨为主流的表现方法,中西合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然而,你是否想到,在这幅华丽的画卷背后,是一个繁华的,鼎盛的,强大的国家。
801张睿茜
百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似奏响一支悠长婉转的乐曲,倾诉着和谐的真谛。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绢本原作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
这幅作品为什么能得到极高的评价呢?这还得从它的作者郎世宁说起。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到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又采用中国的传统手法,运用了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来完成作画。郎世宁将欧洲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百年的我,打开《百骏图》,惊叹不已。
卷首,最先投入眼帘的是一株苍松,其虬枝上的纹理清晰分明,十分真实,加入了西洋光影透视法,使其更加立体。
往后看去,一匹通体雪白的骏马最是引人注目,它侧身站立,左后蹄微微抬起,给人泰然自若之感。它的身后是两匹俯身吃草的马儿,更远一点儿,一群骏马正在休息,有的侧卧,有的躺倒在地,还有的甚至打起了滚,饶有趣味。随着画卷的展开,马儿的姿态也愈加丰富。他们三五成群,相互嬉闹,有将头搭在同伴背上的,也有叉开四肢相互撕咬的。远处奔驰的骏马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场景十分生动,可谓画尽了马之百态。再往后面看去,几株青松傍河而立,马儿在树干上摩挲身体,很是惬意,而林间幼驹喝奶的场面也是生动活泼。此后,一条大河贯穿画面,马儿竞相渡河,上岸的马儿被打湿的鬃毛贴在脖子上的细节更是十分真实。画卷由此到了终点。
纵观全图,马群的首尾、中部均有牧人遥相呼应,控制着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百骏图》之美,在绘画技法上也颇有体现。画者注重于表现马匹的解剖结构,体积感和皮毛的质感,使得笔下的马匹形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立体。不同于中国古代画家采用延绵遒劲的线条来勾勒物象轮廓,郎世宁以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腱,或是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马的形象迥然有别。此外,于树皮、松针、草叶等的黑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檫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气息。在作画技法上,郎世宁另辟蹊径,开创了“中西合璧”的绘画新风格。
《百骏图》,实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朵奇葩,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西写意写实的结合更是前所未有。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国文化兼容并蓄的当代,郎世宁的这种勇于创新、融会贯通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
801 陶涵钰
杜甫曾有诗写唐代曹霸所画骏马,赞其“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而在距大唐盛世千年后的清代,一位意籍中国宫廷画家重演了当年曹霸的辉煌。
这位画家名叫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年轻时学习绘画,35岁进入清廷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接触到传统中国绘画。开创了融东西方画风为一体的新颖画法,而《百骏图》就是此种画风的代表。
《百骏图》全卷共长813厘米,宽103厘米,全画色彩浓丽,构图复杂,一百匹马形态各异,神韵不同。卷首有两株老松,虬枝之间,牧马人搭建的白色帐篷隐约可见,松枝之下,一匹白马悠然而立,其后有两匹花马低头啃食青草。不远处草地上,一大群马卧地小憩,近处,数马聚集,或低头沉思,或打闹嬉戏。群马身后,有牧人正驱马奔驰。画面中段,马儿们三两成群,打闹着,玩耍着,小马驹奔跑着,欢乐的气息在画卷中染开,画也进入了高潮。再往后,喧嚣逐渐消失,河水傍着树林,马儿在静静地喝水休息,画在宁静中渐渐收场。画末尾处,湖水又渐开阔,马在牧人引领下泅渡,而画则在静谧中结束。
“百骏”一图,是东西文化结合的产物,郎世宁用中国笔墨加西画色彩,以中画传统技巧与西方光影透视之法,创造了这幅传世名画。此画还融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可谓东西融合之大作。
东西画风,和而不同,中国画家讲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以情为本,以意为宗,认为“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西方绘画则以形至上,用笔来复制万物,求的是真与实,是物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可以说,中画是录音机,记景之声,录景之情。西画是摄像机,摄景之貌,记景之形。那《百骏图》,就是一部有声电影,合两者之优。在《百骏图》中卷,也就是其高潮部分之中,群马背后有两溪汇聚,合为大河,继续奔流。《百骏图》就是那溪河汇点,是大河奔流之始,是新的艺术的开端。
801 麻轩菡
笔轻轻擦过,柔软的笔头在纸绢上抹出了一条小溪,时浓时淡,时粗时细。他一压手腕,纸绢上一片触目惊心的斑驳。笔被随手放置在一边,叩击桌面的声音也像一声长叹。墙上,浓墨堆积的中国山水和细致入微的西方写生,再次在他想象中重合,这是他暂时驾驭不了的风格,却是他喜欢的风格……
郎世宁是孤独的,不曾有人有与他同样的想法,也不曾有人画出过如此的画作供他学习、参考。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能力与勇气,足以让他成为那个开拓者。这一幅《百骏图》不仅证明了他的天赋与努力,更向中西方证明,中西结合的画法并不是荒谬之谈。
画面左端以一片水沼起笔,朦胧中,险峻的山峰若隐若现。几匹马静静跟随着一位身着蓝衣红帽的牧人,后面更多的马正涉过水来与他们会合。一匹有灰色斑点的白马已一只脚踏上河岸,灰色鬃毛水淋淋的伏在颈上,尾巴被水并成一束,温顺地微微晃动着。一位绿衣红帽的牧人正骑着一匹马过河,腿向上收起,一手扶马,一手向后伸展,招呼着身后的马群。几匹马蹄子已伸入水中,却又忙着再饮几口水,一匹白马更是将头探入水边茂盛的植物中。再往后,马儿们变得悠闲起来,一反前面的紧张忙碌,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颜色已经黯淡,慢悠悠追赶着前面渡河的大部队。其后那匹矫健俊美的白底棕斑马也不急于超过,它身上那位胖乎乎的牧人并不在意,只见他白衣白裤,黑色帽子,一手拿着马鞭,正扭头望着身后的马群。他身后有许多东西可看:一匹棕白相间的马正在一棵老树上惬意地蹭来蹭去,白色的鬃毛蓬松凌乱,乌溜溜的眼睛斜窥着水中的牧人,那人身着蓝裤子,上衣毡帽等随意扔在河岸,正细心为马洗刷,也许下一个就要轮到它了?这匹偷窥的马身后,是一匹小马,吮吸着母马的奶。后面是一片树林,马儿们或站或立,也有的正仔细地清理自己。与此处安静祥和不同,画面中侧的马儿显得更加活泼,一位绿衣红帽的牧人正赶着几匹叛逆的马,马鞭高高挥起,可那几匹马却差强人意地且走且停。几对马在打斗,脖子缠在一起,马尾都显得充满力量。一匹马却神情忧伤,身边孤零零地没有玩伴,可怜的家伙,是不是它身后那两匹抱在一起的马给了它这种感觉?再向画面右侧行进,这儿的马也许是打累了,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一位胖胖的牧人正骑着马向画面左侧全力冲刺,他身后一群马正跟着飞奔,是在给他们做示范吗?再看画面前方,许多马正进行礼貌的交涉,其中一匹马也许累很了,直接伏在同伴背上睡着了,一匹马甚至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一定是周围那么多兄弟所给的安全感,才敢放下警惕,甜甜睡去。再往后看,一群马正舒服地卧在地上晒太阳,一匹马任性地露出肚子,四蹄在空中挥着,圆圆的眼睛含着对质疑的挑战。画面最后,几个牧人袒衣露腹,帐篷里探出一只黑白小狗的头,画以一棵苍劲的松树结尾。
整幅画以活泼生机的笔调为主。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宛如人间仙境。郎世宁做到了,马的肌肉立体,用的是西方的素描画法,植物等的勾勒却是中国的手笔,景物近大远小,地上拖着影子。一幅画,有了中国画没有的丰满,有了西方画没有的遒劲。中西合璧,创造的是阶段性的突破。
今日再看《百骏图》,其细节的处理、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却令人叹为观止。牧人皆为清朝服饰,各色骏马无论雍容还是朴素,无论任性还是温顺,皆体现得淋漓尽致。八米多长,一米多宽的画作,内含十一个牧人、一百匹马,形似更神似,布局合理,画出了马的优雅、马的健壮、马的别具风姿。
郎世宁用自己的天才、自己的努力,创作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杰作——《百骏图》。他是意大利人,却体现出了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阶层的工匠精神,那就是对作品的无限尊重。
点,笔轻落;染,笔慢抹;勾,腕轻提;皴,腕慢移;擦,毛笔灵活自如。轻描淡写的四年,谁又能体会他的孤独,八米长卷,谁又了解用了多少心血。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百骏图》,他是怎样创造的,无人知晓。我们所知的,只是他用画笔,创造了怎样的一片光明。
801 徐婧妍
“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里独行空”,古往今来,“马”是文人墨客笔下一道绚烂的风景,他们以骏马入画,或工笔,或写意,或兼工带写,使这些恣意潇洒的生灵之矫健形态、自由不羁深深“奔”入中国人的心里。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更有不少画马名家。走进盛唐,我们为韩干笔下“飞龙马”的出神入化之境 而感叹;步入五代,我们又流连于胡瑰独具一格的《出猎图》《回猎图》;行至北宋,李公麟集百家之所长的《五马图》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最后,当我们驻足于华夏大地上末代王朝最后的盛世图景前,它,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它就是《百骏图》。雍正二年(1724)它的第一缕线条被勾勒于纸上,历时四年,才真正竣工。如今的它,承载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美誉,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籍的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据资料记载,郎世宁1688年生于米兰,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之后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历经康、雍、乾三朝,从事绘画达50多年。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
郎世宁将西方的绘画艺术与东方古典的艺术文化很好地融和。中西美与美的碰撞,最终成就了《百骏图》不朽的历史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长河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我们总能第一时间将目光聚集于《百骏图》。原图纵94.5公分,横776.2公分,以长卷形式展开。共绘有100匹骏马,它们姿态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总观全卷,《百骏图》描绘了百匹骏马游息于草原的场景,从卷中树木枝叶黄绿交杂的设色可推测描绘的时令或许是夏转初秋;草木繁盛的草原上,秋意不甚明显,池沼河流分布其间,河面平静,却因嬉游、饮水于其中的马而具有了动态美感;画面的背景以连绵群山为主,山的勾勒选择了中国画笔法,主要为工笔,设色恰如其分地淡雅,既不至于太过于透明,也不会喧宾夺主。综观全画,如果我们将该图喻为一串项链,远山与近渠是串起所有珠宝的两根不起眼的丝线,尽管易被遗忘,却不失其重要作用。而树木、草叶、花朵则是串于丝线上的几颗珍珠,对主题主要起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地,一百匹骏马自然而然就是缀于项链上的、极尽奢华与耀眼的钻石,是全图的重点,也是最为吸睛的部分。主要原因有二。一则,《百骏图》中对马匹的描绘在“厚度”而不在“宽度”,在“亮度”而不在“浓度”。怎么理解? “厚度”指的是马匹的立体感与阴影的处理,郎世宁在勾勒马匹时,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解剖及透视的特色,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中国画中,明暗阴影是被人们抛弃的,而唐宋以来艺术家画马,又习惯于将其表现得高大壮硕,以示国家富强,《百骏图》中马匹虽然也雄健丰满,但阴影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显现出其线条的流畅美感。以卷末的那匹侧画白马为例,由于它的毛色通体雪白,阴影就更明显,描绘出了白马结实的体格的同时,也凸显了线条的柔感而不显突兀、笨拙,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至于“亮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不管是由整体还是局部出发,不难发现全画的设色明艳,运用西画颜料,与历代浓墨画马的技法不同。“吸睛”原因之二,在于画面内容的丰富及蕴含其中的理趣。近处,马匹有的闲逛,有的休憩,有的饮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画面中段两马斗于攲斜的枝干旁。只见“白棕相间”与“通体全灰”扭打在一块,两马摆出决斗之姿态,彼此前伸着脖子向对方发狠,像极了决斗场上的勇士。把视线拉远,水之滨,牧人乘着骏马,挥舞着皮鞭,赶着马群向前远去,他们或侧行,或背对赏画者,或隐匿于别的马匹之后。画卷的前端与末端均有牧人赶马,这一设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马匹、牧人、山水,三者和谐地相融,最终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于是,骏马不再仅是骏马,牧民不再仅是牧民,山水不再只是山水--它们共存,它们永生,它们被赋予新的名字:自然!
当细细观摩完全画后,我已无比释然,仿佛梦回三百年前的皇家牧场,秋意渐浓,数不清的马匹在牧人的驱赶下恣意享受着盛世的安好。蓦然回首,草场里有人执笔,永远地记录了人与自然之共生,中学与西学之贯通。
看《百骏图》,不是看死了三百余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三百余年的生命,看“人文与自然齐飞,古典共新潮一色”的本土与异域文明的碰撞。
所以,我将追寻着,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着那亘古的真理,那醉人的文化美,那永恒的、多元文化的命题……
一如当年的郎世宁。
802 周清浩
骏马,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就有飞跃昂扬之意,像“昭陵六骏”,徐悲鸿《八骏图》等,无不闻名四海。清朝宫廷画家郎士宁《百骏图》更可以说是把“骏马”的题材发挥到了极致,极具代表性,同时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郎世宁(1688-1766),原名朱寒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年轻时于欧洲习画,后作为传教士入中国,成为宫廷画家。绘画技法中西兼融。擅长肖像、大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正是在中西绘画碰撞交融的背景之下,出现《百骏图》此般以中国传统绘画为载体,加以欧洲绘画方法表现骏马形象的突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百骏图》共绘100匹骏马,每一匹皆独出心裁,各具特色。画卷之中骏马分布错落有致,韵致流贯,若星空璀璨。
从左向右,开卷之初即一牧人背影,身着蓝衣,色调明亮恰与河水明澈相映成趣。芦荻高低,草木繁荣。群马或饮水,或竞渡,或静立,生意盎然。至数株奇树枝条扶疏,紧簇沉郁,将左右分开。左以河为主,一派水乡韵致,节奏舒缓,为第一部分;右归平陆,马的动作更激烈,似嬉戏,似玩耍,或亦有相斗,明快活泼。远眺是山峦突起,陡生异险,更衬出画面欢快,群马嬉戏,为第二部分。画3/4处右有一匹灰褐雪蹄卧马。向右至卷尾为第三部分,此处马闲卧围拢,至有四蹄朝天者。景色平旷幽静,白色帐篷隐参天古松后,俨然乡村宁静,表现出闲适之意,余韵悠长。
《百骏图》中马匹形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得益于郎士宁中西技法兼容并蓄的创造。毛笔、绢纸、皴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画的影响参透,但作者又加以创新;解剖结构、体量布局、皮毛质感等欧式的绘画方法,使画面更加出彩,达到了“中西合壁”的效果。
中国画有“写意”一说,注重是感性美,西方画则为焦点透视,光影表现在“形似”上达到高峰,更多理性美。此画兼收理趣,使人有须冷静欣赏画之工细精美之感。例如皮毛皱褶及下凸起的血管筋腱,以细密短线表现,为素描画法;又如肌肉的凹凸感以色泽深浅表现,愈发逼真。同时又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水边堤岸的披麻皴,山川布局的平远之法,都带着中国画尽收千里江山、花鸟风月于心底的疗阔意境,冲和宁静。
画面所传达出的含义,我们已经无法再向古人往者确认。也许本意是皇室的奢华享乐,歌颂功德和太平圣世等等。画中的“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境界不是巅峰,但给予我们生活的哲思。以我个人而言,我更为作者叹息,身为宫廷画师,意味着失去了执笔的自由。作画前须绘稿本,经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这难道不是图中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与明主,只能守在深宫中的安乐乡,日复一日颓老吗?
802杨涵予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但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百骏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当时的“盛世之景”。
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是个小机灵鬼,艺术造诣非常高。当时的欧洲非常流行中国风,教会组织了一个去往中国的交流会。郎世宁作为天选之子来到中国留学顺便传教。到达清朝后,他进入国内最顶尖的美术馆如意馆作宫廷画师。皇上听说他精通建筑,让他整修圆明园的西洋楼并让郎世宁给自己作画,但是康熙对郎世宁的西洋技法并不喜欢,让郎世宁回去修改。一改就是7年,为了讨皇帝欢心,他把西方绘画中的立体、透视、结合中国画,开创中西结合的新篇章。改完之后打算和皇帝聊一聊,顺便传教,没想到还没来得及,皇帝就驾崩了。
《百骏图》长813厘米,高102厘米。画中有许多姿态不同、颜色不同的马儿,一共有一百多匹,有卧在地上的,有趴在树下的,有在喝水的,有在找食的,有在散步的,有在和同伴一比高低的……几乎所有马儿的姿态和颜色都展现在画上了。
除了马,四周的景色也毫不逊色。嫩绿的小草被风一吹,地面立刻掀起一道绿色的波浪;树上红色的果子和绿色、黄色的叶子交织在一起,使原本就美丽的画面更加锦上頃花。画面上的牧民们哼着欢快的小曲,赶着马儿回家;孩子们则在马儿身旁又蹦又跳,一边还抚摸着马儿。
最有意思的是河中央的情景:一匹像奶牛一样的马平静地站在河中,长长的鬃毛顺着光滑的脖子垂了下来。马身后,一个七岁左右的孩子拿着一把毛刷给马一遍遍地梳理鬃毛,还唱着童谣,而马却还是一动不动,仿佛十分享受的样子。
卷尾处浑黄一体的田野上,有一条弯曲的小河,边上种了一排排高大挺秀的扬树。河边,有一匹枣红色的骏马正在河边饮水,边上有一个牧人坐在一匹骏马上,指挥马前进,马儿都乖乖地跟着那个人。在一棵大树的周围,许多马儿在那儿嬉戏。有一匹黑白斑纹的马儿站在河里,它真像一头奶牛,而且,它也受到了特别待遇﹣一它的主人正在给它洗澡呢!怪不得它满脸微笑。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不但表现出牧民的日常生活,更体现了人们对马儿的喜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802沈弋可
清朝,并非仅有紫禁城内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或许,紫禁城外,有百马嬉戏,尽享欢愉,那也许就是郎世宁所渴望的另一番风景,在那里,他提笔缓缓勾勒下,这传世名作——《百骏图》。
1715年,正逢康乾盛世,一个意大利人作为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先前打下的写生基础和来中国后所受到的传统绘画技术的影响,让他成为了一位宫廷画师。由于身份,他与其他画师的画作大不相同,不免带有一些西方艺术的韵味。在他成为宫廷画家的第二年,《百骏图》开始一点点地浮现在纸绢上。
《百骏图》,纵102厘米,横813厘米,这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美誉由何说起呢?
画面开卷,两树参天老松,透过枝叶间的缝隙,隐约看见几顶帐篷,近处有牧马人远观河对面的马匹,闲适、自然。再继续看,画面显得重复却不无聊,无非是马、人、树、山交错出现。可其中的精妙之处便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它始于自然,也终于自然,没有一模一样的马,没有相似的树。由此,整幅画并不显得杂乱也不显得单调,这是自然,是境界赋予的特殊的美感。
再往细看,每一匹马的毛发的真实感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它像是手机相机里拍下的全景照片,是在真实世界中记录下的刹那,好像下一秒,一匹匹骏马会奔腾,会饮水,会沉睡。它已不止于栩栩如生,它在演绎自然本身。
远处群山,云雾缭绕,起起伏伏,消失在视野尽头。近处骏马,相映成趣,缓缓走过,显现在脑海之中。乍一看,全卷主体是马,那他为何不像徐悲鸿那般仅画马呢?他为什么画人?很多人认为,他赞人与自然之和谐。除此之外,会不会有第二种解释?我人驯马,或许天经地义,可人和动物不是共生的吗,人却生来高高在上,我不知这画的用意,也许这艺术给人带来的思考。
在这三百年以后,当我们再一次在这幅画面前,岁月的沉淀也许早已让它泛黄,边角也有些许残损,色彩渐渐黯淡,也无法真正看到他的全貌。作为一个常人,也无法完全了解这幅画的精细之处和作画者的意图。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一段历史,是一种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它是一块拼图,它铭记的历史不会磨灭,其价值不曾消失,或许,这便是艺术存在的意义,我们,只是在感受历史。
802班 沈歆瑜
远处是连绵的山峰,近处是草滩和湖泊。数十匹马无忧地待着,祥和延伸到画卷外面,这是郎世宁的《百骏图》。
康乾盛世之时,一位叫郎世宁的意大利籍宫廷画家横空出世,绘制出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百骏图》。
画如其名,百骏图中真有百骏!100匹骏马形态各异:安详凝望草地的,成群聚集休息的,悠闲湖边饮水的,大多强壮有力。100匹骏马毛色也不一样:棕的、黄的、黑的、白的,也有花色相间的。棕色的骏马伫立着,眼睛凝视前方,好像要把我们引入历史的时间长河。画卷的两端,有些牧人,有的在营帐周围看马,有的骑在马背上,真是一幅和谐的自然画。
这些马匹的绘画技艺也是十分精巧且具有开拓性的。郎世宁作此图,既讲究画面的立体效果,又注意明暗和透视。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意大利人,他精通以素描线条来描绘马匹。逼真画出马匹的肌肉线条;作为一个中国宫廷画师,他用中国画的毛笔、纸绢及色彩纵情山水。融合了中国的散点透视,西方的焦点透视,汇集了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的光影,使画面生动可感。他的创新突破了明清时期中国水墨作品的表现方法,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新风格。
然而,在一匹匹雄健有力的骏马之中,却混着两三匹“瘦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三匹〝瘦马〞是耐人寻味的。这就不得不联系当时郎世宁的境况,郎世宁的《百骏图》的最大特点就是逼真。马匹鲜活的线条为郎世宁赢得了皇家的赞誉和欣赏。但有光就有影,逼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郎世宁带来高光的同时,也带来了排斥。这种中西相辅相成的画法并没有赢得所有人的赞扬,反而因其与中国传统画的格格不入而受到猜疑。
人都有不顺之时。郎世宁即以“瘦马〞自喻,在一大群的骏马之中画风迥异。《百骏图》中,一轮红日挂于空中,洒下了和谐,洒下了悠闲,却也洒下了萧瑟,洒下了凄凉,洒给骏马,却也洒给了瘦马。在郎世宁描绘马的众多图画中,“瘦马〞曾多次出现。
“瘦马〞的重复出现是郎世宁画生坎坷的真实写照。在当时康乾盛世之时,这样的独特创新却遭受异样眼光,想来也是中国自明代以来守旧不愿前进的迂腐风习写照。清朝,将中央集权发展到了极致,是不容人打破的。而郎世宁独树一帜的创新,必然是遭受猜忌,他的绘画生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他的一生必然充斥凄凉。而这匹千里马无处宣泄的悲情,自然只能通过混迹于骏马的瘦马来表达了。
正所谓百骏游原意甚闲,瘦马零星是真言。赞颂盛世的《百骏图》的内涵,莫过于此。
802 金瑞希
当一个年轻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辗转路入了皇都,当他看见波斯商人正吆喝着兜售货物时,他不禁感叹:“真好啊!应该早些来的。”
他叫郎世宁,带着深厚的西洋画功,来到了清朝的皇都——北京。
一个意大利米兰的优秀画家,在康乾盛世这样一个格外繁荣的时代来到中国,这注定了他将有一幅辉煌的画作,照耀这个时代。
郎世宁(1688 -1766),清代画家,,意大利米兰人,原名为朱塞佩·伽斯底里。年轻时在欧洲学习作画。清康熙五十四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到中国传教。于雍正年间,成为宫廷画师。在雍正四年到雍正八年,这漫长的四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一幅惊世之作。或许连他都没有想到,他的名字将会随着他的画永垂不朽。
《百骏图》顾名思义,一幅以百匹马构成的画,但若是闹哄哄挤作一团,那则显得乱而俗。而《百骏图》则不然,郎世宁将上百匹马安排得有梳有密,错落有致。整卷画显出一种悠然自得之意,如同一位贵妇,就着午后正暖的阳光,品一杯香茗。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应是京城郊外的风光,疏林薄雾,斜阳淡影。一顶小巧而精致的帐篷隐在暖阳之下。一匹雪白的马正悠闲的在帐篷前踱步,优美的线条,洁白而无一杂色的皮毛在阳光的映衬下,好似一尊优雅的艺术品。
画面的中段是牧人打马飞驰的景象。在他们身旁是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掩映在柳树婀娜的身影下,如同一位母亲怀抱着刚刚熟睡的婴儿。几个牧人正半蹲在水面,或许他们玩得累了,正在湖边贪这一池清凉。也许那群飞驰而过的牧人还能听见他们由衷的赞叹?画面近处,十几匹马或卧或立,有的一身黑袍,居高临下。亦有白中带褐的斑点马,有些滑稽,正在闭目养神。最好玩的是那两匹灰色的小马,正气势汹汹地打闹在一起,其模样憨态可掬,甚至每匹马都有了自己的表情,喜怒哀乐,一望便知。
在画卷后段,一行牧人正赶着马渡河。有些马正湿淋淋的在岸上甩毛,有些则还在水中,仅露一个脑袋,却看出它欲上岸的决心。或许是因为它们的主人更贪恋于对岸的风景?
我想这幅画所展现的,恐怕不止康乾盛世的繁荣昌盛,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制衡的哲理。
就像那句话“寂静中有无边的喧哗?而我喊一声,遍地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