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庄梓铨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数学奖

来源:华南师大附中 2023-03-02 59个人阅读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庄梓铨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数学奖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庄梓铨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数学奖。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于1993年承办广东奥林匹克学校(简称“广东奥校”、“华附奥班”)。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广东奥校可谓硕果累累。

我校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累计取得了17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在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奥赛、国际地理奥赛等学科竞赛中获近30枚金牌。

我校教师团队不断成长,涌现了一批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颇有造诣的优秀教师;编写大量教材、讲义和训练习题,逐步形成有广东奥校特色的学科奥林匹克教程;逐步摸索并掌握了中学阶段培养学科竞赛拔尖人才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规律。

2023年2月15日,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公布了2023年的最新获奖名单。今年共有125位研究员入选,其中华人学者占30席。他们将获得为期两年、价值75,000美元的研究资金,可灵活地用来推进自己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获奖者中清华大学校友6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5人,北京大学校友3人——其中1位即为华南师大附中  2010届高中校友庄梓铨 。

这是继2004届高中校友蔡洋在2019年2月荣获斯隆研究奖计算机科学奖(详情链接>>校友 | 未来诺奖或出自他们!华附2004届蔡洋荣获2019年美国斯隆研究奖)和2003届高中校友黄皓在2020年2月荣获斯隆研究奖数学奖(详情链接>>华附03届黄皓:“没了来自外界的管束,你会怎么做”——华附人再次斩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之后,华南师大附中毕业生第三次斩获这一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国际科研大奖。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庄梓铨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数学奖

庄梓铨(Ziquan Zhuang),来自广东潮州,华南师大附中2007届初中毕业生、2010届高中毕业生,也是广东奥林匹克学校优秀毕业生。在附中班主任为陈妤老师(初一至初三)、钟鸣老师(高一)、程玉华老师(高二)、曾一鸣老师(高三),数学教练李兴怀老师。

他曾两次获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金牌,两次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曾获丘成桐数学奖,2010年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学习。

庄梓铨校友目前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数学系的助理教授。2010年至2014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9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János Kollár教授;现在主要从事代数几何尤其是双有理几何方向的研究。

因在高维双有理几何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被授予2022年度克雷研究学者职位(2022 Clay Research Fellows)。

近日,在许多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上了目前远在美国的庄梓铨校友,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线上采访。

“对附中印象最深的,肯定是充满个性的老师与同学”

与庄梓铨校友的访谈

当年从家乡来到附中,对附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庄梓铨:

我对华附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来自小升初的时候。当时我刚参加完华杯赛没多久,被安利说应该来报考一下华附奥班试试,来了之后当然首先是被优美的校园环境所折服。

后来正式报到入学之后,体会更多的就是老师同学们的友善。第一次离开父母管束的我,对即将开始的附中生活充满兴奋,但从潮州来到广州,毕竟人生地不熟,好在周围的老师同学都很热心,让我一下子就有了集体的温暖感觉。

六年附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庄梓铨:

那肯定是充满个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了。

先说说老师吧。华附的老师们总是努力地给我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我记得当年尤其是初中的时候,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为我们播放电影:语文课一般是文艺片,英语课则多是好莱坞大片,历史课主要是纪录片……反正也不知道为啥,对课本的内容,老师们经常能提前几节课讲完,于是剩下的课堂时间就可以自由发挥。

我比较有印象的,在当时的课堂上接触到的电影有: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金刚、蝴蝶、心灵捕手、兵临城下等等。当然认真讲起课来,老师们也是深入浅出,绝不含糊,很多还都是段子手。

华附的课堂,可以说一方面注重锻炼我们独立动手和思考的能力,同时也给予我们许多自由发挥、充分生长的空间。对年少叛逆的我们,老师们也往往是持着宽容而不纵容的理解态度。

关于华附的同学也有太多可说。对我来讲华附就是一个百花园,周围多才多艺、天赋异禀的同学令我大开眼界。学业上的能力自不必说,在此之外,同学们有的精通棋艺牌艺,有的球技无懈可击,还有的在股市中运筹帷幄……

他们的存在使我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向他们学习的过程又一点点促使我的进步(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我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抛开这点不谈,几年下来,同学间丰富多彩的共同记忆就足以使人印象深刻。这当然也离不开学校为我们成长提供的宽松土壤。

六年附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庄梓铨:

我觉得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群非常优秀也非常有意思的同学。这种成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住宿生,我们互相之间的了解也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家背景不同,又各有所长,借由他们我了解到许多不同的语言文化,也是在他们的陪伴和鼓励下我才有机会尝试许多新鲜的事物。毕业之后,当年的许多同学也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在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也经常能碰到华附的校友。

华附非常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最简单的比如各种五花八门的社团和比赛)。这促使我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原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擅长的事情,往往也会经历到一些挫折。这个试错的过程让我学习到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想这是华附留给我的另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此外,在华附的六年对我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锻炼。因为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一方面生活上很多事情需要自主打理,而另一方面学业上又要做到不能完全松懈。这在当时对年少的我来说,还是极大的考验。

2023年此刻,最想对附中的学弟学妹们说什么?

庄梓铨:

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要停止探索和成长。

在人生的旅途中,中学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但在这里,你们会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交到许多一生的挚友,培养出更强大的心理素质,这些都将对你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你们可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多尝试不同的事物,挑战自己的极限。

你们中很多人将来一定会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希望你们能多些理想与包容,少些功利与虚荣,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坚定自己的信念与抱负。

尤其祝愿2023届高中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路顺风,前途无量!

关于斯隆研究奖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领域内被认为最有前途的早期职业学者。

斯隆基金会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主席 Adam F. Falk 表示:“获得斯隆研究奖,意味着这些人在同行研究中已经做到脱颖而出。斯隆研究员勤奋工作,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们成为相应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研究人员。”

迄今为止,官网显示已有56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22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斯隆奖素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

2023年斯隆奖获奖者分布在七个科学和技术领域——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候选人必须由其他科学家同行进行提名,名由资深学者组成的评委根据候选人的研究成果、创造力和是否具备成为所在领域领导者的潜力选出。

每年都会有将近1000名研究人员参与到提名和评选当中,最终从中选出120多名获奖者。获奖者将获得一个为期两年、总值7.5万美元的奖金,以帮助这些获奖者开展研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