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分享《谁在我家》

来源: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2023-04-17 59个人阅读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分享《谁在我家》

实外教师读书沙龙#第三十期

谁在我家

......

分享书目 | 《谁在我家》

分享人 | 翟瑞谦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分享《谁在我家》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在近些年同青少年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家庭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于是,关于家庭系统的过往学习内容,就很自然地被提取出来,用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的《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总是能够在让我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对学生遇到的困扰有更好的理解。

这本书虽然是讲家庭心理治疗的一本专业书籍,更适合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临床经验的心理从业者学习,但抛开“家庭系统排列”那玄妙的家庭治疗技术以外,书中的很多理念,对于没有心理专业背景的普通父母来说,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

作者关于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付出与接受的相关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以下是部分内容的呈现,大家可以借此先感受一下。

01.

付出与接受间的特殊平衡

在某些关系中,付出与接受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克服的。

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

父母和老师主要是付出者;孩子和学生是接受者。然而这种差异只能减少却不能完全消除。在所有付出有差异得不到平衡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不同的手段取得均衡和满足。父母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老师也曾经是学生。

当他们把从上一代接受过来的东西付出给下一代时,他们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

02.

会对爱造成损害的三种模式

孩子不接受现实中的父母

父母通过受孕和生产而成为父母。对于这最早期的付出和收取来说,孩子没有丝毫办法来改变这一切。如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他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这是引起抑郁的一种常见原因……

就算孩子曾经被父母伤害过,他仍然可以这么说:“是的,你们是我的父母。我承认并接受你们生下我这一事实。我接受你们给我的好处,我相信你们已经尽自己的所能,用你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对待我。”那么他就能无拘无束地处理曾经认为是困难的工作,在可能是很糟糕的处境下,取得最好的结果……

父母想给或孩子想接受一些有害的东西

有些事情诸如债务、疾病、义务、困境、不公或愚忠,以及个人努力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特权,都是父母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是由于环境因素而得到或遭受的,并不是从上一代继承下来,不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遗产。

所以这些东西只能局限于父母亲自己承受。保护他们的孩子不受这些事物的负面影响是父母的责任。

当父母给出有害的东西,或者当孩子接受这些的时候,爱就会受到伤害。如果一个年轻人觉得自己理应受到这些奖赏,不用费力就可以得到一些长者的特权,那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结果。

父母想从孩子那里接受一些东西

孩子也想给父母东西

当伴侣的需求未被满足时,求助对方或求助自己的父母才是最合适的。当他们求助于自己的孩子,以期得到安慰和安心时,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颠倒了。孩子们没有抗拒这种过程以保护自己的能力。

他们会觉得对自己的父母有责任。父母也期望自己孩子的行为就像成人伴侣一样。当家庭陷入这种模式时,每一个人都将痛苦不堪。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满足自己父母的情绪需求,填补他们的空虚。

父母也很难避免对自己的孩子做一些违背孩子心愿的事情。家庭中的孩子呈现出过分的、不适当的重要性时,是注定要失败的……

以上只是本书所呈现出的作者极小部分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

我是翟瑞谦,一名心理老师。愿天下每个家庭,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