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同学校郭歆 - 文化平等和互相尊重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来源:新浪教育 2021-04-17 59个人阅读

  为帮助万千家庭解决孩子的升学择校难题,4月17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博辞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深圳深铁皇冠假日酒店成功举办。

  展会当天,深圳及周边众多优质国际化学校集体亮相,招生官现场介绍学校特色,解答家长问题;11位教育大咖、知名学校校长全天不间断分享择校干货、普及国际教育知识,规划孩子升学择校之路。在儿童互动体验区,孩子们欢声笑语,体验国际教育带来的乐趣。

  荟同学校深圳校区中小学部主任郭歆在展会上发表了演讲,主题为“国际化教育的第三条道路”,郭歆为参展家庭讲解了国际学校的发展史,在提及文化融合方面,他认为:“我觉得文化融合首先要有一个文化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融合。”

荟同学校郭歆 - 文化平等和互相尊重是文化融合的基础荟同学校深圳校区中小学部主任郭歆

  以下为郭歆的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要讲的话题可能会比刚才有点不一样,我发现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荟同是什么样的学校?家长经常拿国际学校四个字来定义、比较,最长用的标签是公立学校是什么样?国际学校是什么样?实际上,国际学校的概念挺复杂的。

  中国真正最早出现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不是现在独创的东西,中国最早出现是什么东西?我把答案给了大家,在19世纪出现的焦距会学校和洋务运动时候出现的洋务学堂,在宁波的宁波女塾在1844年建立的教会学校。最早非常虔诚的传教士来中国带来的学校有一定的意义,带来大量西方知识的输入,当然背后有特别明确的艺术形态和宗教的输出。洋务背景非常不一样,在座各位对中国历史稍微熟悉一些,洋务运动抱着非常清楚的目标,教育救国。所以当时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堂是什么样的学校?当下的北大和北师附都是从一所当时所谓的国际学院而来的。洋务学堂和教会学校比较类似的地方是因为当时我们中国人觉得自己特别缺乏西方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用的80%-90%的教职工全部都是外国人,这是这两类学校非常类似的地方,但是他们根本的区别是立足点的差异。

  在我们20世纪之后中国真正出现的第一所国际学校是1980年的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目标很明确,那个国际学校建立是为谁建的?为在中国工作的使馆人员、外企的人员,他们的子女将来回去要和自己的国家继续连续教育,因为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就出现了国际学校。1993年,我们公办教育开始了第一次尝试,首创点在上海也是当下国际教育最红的高地,上海中学成立了国际部,那个目标也很清晰,这个国际部不存在所谓课程融合,就是希望为当时已经有了观念的家长提供另外一条出路,我的孩子想要出国,可不可以在中国公立教育体系打出第二条路。

  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打开了一个大门,家长的需求和中国家庭的要求肯定得到了市场上的响应,所以1995年之后民办教育允许他们创办不一样的学校满足中国家长送孩子出国的要求。从1995年到2013年这个之间是中国大家熟知的所有国际学校迅速发展的时间。2013年我提到是我们中国公办学校迅速扩张的时间,总得来说2013年这段时间是国际学校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当时我们出现了一个转变,首先国家意识到这样的一个教育可能与我们最初想的培养中国人的国际视野的目标很不一样。

  我们回头看看自己,1993年到2013年,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国际教育这么红火,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们的年龄相反,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那个时候的中国真的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感受,所以大家对于出国的愿望特别强烈,市场上培养的、创建的学校都是跟这个目标是一致的。刚才说了公立学校的国际部不是个性融合而是上公立学校的教材、课程到高中再开一个国际班,你要去英国我给你上A-Level,要去美国上AP,保证你有一个出国的选择。

  从我刚才说的19世纪到现在,其实给大家看的是我们一波又一波的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其实和我们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所处的阶段,我们自身的经济,我们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我说到了这一类国际学校,我们从1993年到2016年这阶段发现的这些国际学校,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大家说的洋高考,它等于是把国际的课程和国际的老师拿来,但是仍然按照我们原来所说的熟悉应试教育方式,来开展的这种教育模式。而是去看你用的是国际的哪一套课程,这个课程有没有认证,那个时候这一类学校没有这样的压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从2017年之后,因为我其实参与过刚才说的1995年开创的最早的双语学校的创办,过去他们从来没有这个担心,但到2017年他们后来找到我说,我们现在必须要做课程融合,我们可不可以请你帮忙来做一下课程融合,这个是我们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现状。

  我觉得文化融合首先要有一个文化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融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刚才梳理的这些历史和简短的一个评价,我发现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思考,这个故事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们是一帮博士生在上教育哲学的课,我的同学来自于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位美国人他在中东教了5年的IB课程,决定要回来读个博士,他就问每个人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

  他就讲了他的这个经历,他说我在进入我教育生涯的时候,我特别向往IB,因为IB的那些理念尤其它的核心是International  Mandefunis,他觉得这个讲的太好了,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普适性的东西。但是,在中东他教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受到这个困惑。他的困惑是来自于孩子,因为这是非常爱孩子的老师。孩子在学校学到东西回到家后会问他,孩子的感觉是我在学校学会了一套理念,当我走出这个门回到家里我发现跟现实完全不一样。越学越有疑惑这个疑惑觉得没有办法按照IB课程的东西给孩子一个非常合适的解释。第二个看一点数据。00年到2017年,数轴表现的是人数,红色的是表示中国学生读完出国之后回到国家的比例,蓝色是留在国外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在00年左右基本上出去10个回来一个孩子。我们可以看到到2017年基本上出去10个孩子回来7个孩子,这是2017年的数据,如果看到最新的数据相信很可能出去10个回来10个,还有原来滞留在国外的孩子,更不用说最近的疫情给所有的家庭和每个个体带来认知上的改变。我知道所有来学校的家长,现在心目中最清晰的目标是大学。我在哪里上大学,想上什么样的大学?但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想说的是孩子大学出门之后的那段生活是更长远的。你觉得什么样的地方和社区是他最能够做贡献的地方?他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地方。这个问题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想,教育者一定要想,学校一定要想,因为我们对学校的衡量指标绝对不能简单停留在考了几个哈佛,考了几个麻省,进了几个牛剑,我觉得那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

  我为什么去荟同?我觉得大家有时间看网站,荟同有特别特别长的愿景,他分了好几个段落几乎涵盖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我觉得中文比英文好太多了,前半部分相对容易每个毕业生都会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这个目标,中国有这么多非常优秀的外销,早就实现了这个目标,不值得任何一所学校炫耀。第二有些培训机构帮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我觉得不值得去炫耀。但是我觉得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是后面两句,说中文是因为觉得中文讲的更好,我们孩子要有汲取其他文化智慧的能力以及与自己的国家休戚与共,不管你的国家来自于哪里。我觉得做到这两点才是把真正把孩子的道路打通了,把根也扎下了。学校能够让孩子真正汲取其他文化的智慧?与自己国家休戚与共,我相信也不是简单的我上点武术课,学点中国武术,多背几首中国的古诗可以实现的。最近在网上传的一句话,有一个孩子问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爸爸说你要上学是因为你可以说fighting而不是武汉加油。这个背后有特别特别深的意思,起源于疫情的时候,日本人给我们送来一箱口罩,上面贴上了一个非常美妙的语言,这个背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连接,日本和中国文化的连接。

  但是,我想说的是武汉加油这个词,可能不像大家理解的这么简单的武汉加油这个词,它和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紧密相关,一位是张锳,加油这个词怎么来的,张英在清道光年间的时候,作为贵州县的一个知府,到那个地方上任发现这个地方的教育太差了,他自己首先捐钱办学校。然后,他有这样一条规定,为了鼓励所有的人读书,他会派两个差役每天深夜提着灯走街串巷,哪一家的窗户在深夜是有灯亮着的,哪一家有朗朗的读书声,他就会让这两个差役进去说给您添油来了,这是中国的加油这句话由此而来。张锳是个什么人呢?他的第四个儿子是张之洞,张之洞是湖广总督做了18年的时间,他对中国的影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张之洞他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工业基地,建立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京汉铁路,中体为用这句话其实是他提出来的。

  我给大家举这个例子,就是与自己的国家休戚相关,它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我多学几个汉字,多学一些中文,多一讲一些中国故事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有学校内在真正的,我是真的要挖掘中国的精神,我真的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学校,才能够营造出来的。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猜得出来这句话来自哪吗?哪个国家的课程,有人知道吗,觉得是英国的举手,谢谢,美国的,谢谢,澳大利亚的。我直接把答案公布给大家,这是中国2001年新课改当中的一段话,从2017年各个国际学校开始做融合课程的时候,很多国际上教育家看到中国翻译过来的课标说很好,这跟我们原来想的中国的课程是不一样的。

  后面这些例子,我们怎么去做刚才说的这些事情,这个例子举的是我们班主任机制和导师制的融合,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个性化的教育,到底是不是把孩子越个体化越好。最后,在这里想跟大家说的是,我刚才说的这么一种国际教育是我们希望做的,是这所学校真实想落地的东西,我们希望就像大家熟悉的荟同的树一样,一棵美丽的树最重要的是下面的这些根,我们希望我们对孩子所做的所有事情,我们希望孩子远望,但是一定是加入深耕,有根的这么一个愿望,这是荟同现在所有的教学团队努力去实现的事情。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以上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5月15日,“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将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届时众多优质的北京及周边学校云集,择校盛宴一触即发,敬请关注!

  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北京第二场

  时间:5月15日 8:30 -15:00

  地点:北京长城饭店二层宴会厅

点击报名

荟同学校郭歆 - 文化平等和互相尊重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扫码报名 获取入场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