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头姐姐
“妈,我把衣服收好了,快给钱吧!”
“妈,我把地拖了,给我发工资......”
浩浩妈最近很郁闷,因为浩浩一做家务就跟她讨价还价,伸手要钱。
浩浩以前可不这样,虽然不怎么主动做家务,但每次让他帮手,他还是很乐意的。直到有一天他说,班里好多同学都凭做家务跟爸爸妈妈“领工资”了,不同的家务有不同的酬劳。
“只要你以后更勤快些,妈妈也给工资。”浩浩妈当时随口一说,没想到孩子却当真了,而且执行得十分“彻底”,不依不饶的。
拗不过,每次只好用几块钱把他打发了,心想,就当图孩子开心好了,要是他能因此爱上劳动那真心不错。
但孩子越演越烈,现在竟然发展到不给钱就坚决“罢工”的地步。
原本是想以奖励作为激励,最终却让好习惯的养成变了味,让良好行为成了一种交易。
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冉莹颖曾经带着孩子体验她制定的物质奖励制度。为了让两个孩子知道挣钱的不容易,她让孩子们自己挣得零花钱,再用零花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给每件家务活儿明码标价,还作了其他一些补充规定,可谓煞费苦心。孩子们马马虎虎完成了一些家务劳动之后,就“心满意足”了,很快便拉着妈妈到超市买自己心爱的玩具。
当妈妈告诉他们挣得的钱并不够买玩具时,两个孩子竟然在玩具架前耍赖大哭。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罗恩·利伯曾说过:“家长把做家务跟零用钱联结在一起,看中的是工作,而不是金钱,但在孩子心中形成的却是只要做家务,就可以买想要的东西。”
孩子的关注点和大人的根本不同。大人希望孩子能感受过程,有所获得,而孩子只关心最终结果自己能不能被满足。
要做好劳动教育,绝不是把干活和挣钱捆绑在一起那么简单,它离不开家长真正用心的付出。
知乎上有个提问,该不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赚取零花钱?
网友几乎清一色的持反对意见,其中有个回答说:通过支付“奖励”的手段来规范孩子的行为,确实效果立竿见影,但却无法真正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削去孩子对劳动的内在驱动力。
乐乐从小就喜欢跟在妈妈身后帮忙,擦桌子、端水果、择菜.....可升上三年级以后,乐乐变得好像对这些都没兴趣了。乐乐的爸爸妈妈一看这不对劲啊,经过商量决定用物质奖励“刺激”一下孩子。
果然,尝到甜头的乐乐干得可欢了。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乐乐就“偃旗息鼓”了,甚至比原来还不爱动手。给出的理由是“我又不缺钱,每天干那些实在没什么意思”。
美国的儿童专家研究发现,如果家长不解决孩子在劳动方面的动力问题,光是出钱为他的动力充电,金钱产生的“续航力”,会在第二个星期跌到第二个星期的60%,到了第六个星期,如果父母不大幅度提升报酬的话,这种动力只剩8%。
把家务劳动和零用钱简单粗暴地捆绑在一起,无异于竭泽而渔。使孩子被金钱奴役,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曾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的“哭诉”:她把腿摔伤的老母亲接到家里来住,同时叮嘱上初中的儿子,每天要帮忙给姥姥敷药、按摩。
没想到儿子不仅应付了事,还各种谈条件,不是要钱充游戏币就说要换新跑鞋。一通教育他却振振有词:“平时我做家务你们还给钱呢,何况这个比收拾房间什么的麻烦多了!再说她是你妈又不是我妈。”
“我怎么就养了个白眼狼!”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的气愤与心酸。
父母习惯以物质换取孩子的劳动,最终让孩子失去了劳动的自主性,不能体会劳动真正的价值,变得没有担当。
有个同事她也是给每件家务明码标价,让孩子做家务挣钱,一开始孩子动力十足,都完成得很好。
慢慢的,她发现孩子竟然变成了财迷,为了提高整理房间的价格,宁可让房间乱成狗窝;为了多赚几块钱,垃圾分成好几次拎下楼,甚至还“雇佣”表弟给他干活,自己赚中间差价。
变着花样应对家务,肯不肯动手全看他手头紧不紧。
长期被物质奖励刺激的孩子,容易被金钱所奴役,变得“唯利是图”,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劳动教育考验的是家长的智慧,做家务事虽小,作用却不可小觑。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陪孩子一起动手
父母可以将劳动与平时的亲子交流融合起来,令孩子体味蕴藏其中的幸福与充实。
比如准备晚餐的时候,让孩子进厨房打下手帮忙,周末一起大扫除或做做美食,既能使他感受劳作带来的成就感,又能借此机会进行亲子交流。
胡可的儿子安吉被誉为“家务小能手”,在胡可的微博里经常可见他有模有样的做家务活儿,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曾经以娴熟的手法教弟弟叠外套,圈粉无数。
据胡可介绍,孩子小的时候,她和老公沙溢就经常陪着他做家务,后来才渐渐放手,孩子逐步养成了独立能干的性格。
肯定孩子的劳动
有研究表明,父母抓住孩子正向性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本身就可以强化孩子的认知,让孩子未来的习惯养成得更好。
5岁半的儿子去年开始做一些家务,洗茶杯、叠衣服、整理床铺,最近在学习洗碗,我让他负责冲洗,我来洗第一遍。
我们没有给过他任何物质奖励,每次仅在口头上表扬,“宝贝真棒,你又学会了一项本领”、“妈妈太高兴了,谢谢你帮忙做家务”、“妈妈,觉得你越干越好了,真厉害!”,但孩子乐此不疲。
无论孩子是做自己的事还是主动帮忙,不管事情大小,记得肯定孩子对他道谢,那是对孩子的认可,让他感受到自我价值,尊重自我感受。
接纳孩子的不足,允许有失误
有句话说,完美主义的妈妈教不出真正优秀的孩子。哪怕孩子做菜烧出糊味,沏茶打翻了茶杯,他需要的是你的安抚和鼓励,而不是责怪。
孩子劳动的过程是试错、反省和提升能力的过程,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智慧,就看父母有没有足够的耐心。
研究表明,从孩子的天性来讲,他们对劳动并不恐惧,相反却跃跃欲试。至于后来长成“勤快人”还是“大懒虫”,完全取决于父母。
孙云晓老师说:“当孩子会做家务劳动并且喜欢,那才是劳动教育真正的成功。”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点一滴,都渗透着父母养育的智慧。
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为独立能干,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将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简单粗暴地和物质奖励挂钩,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最终必将违背育儿的初衷。
父母爱孩子,为其计之深远。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爱劳动的天性,善于激发孩子热爱劳动的源动力。
父母唯有真正用心,孩子才能切实获得劳动带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并以此为动力,去开拓属于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