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你共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陪伴......

来源:超级育儿师 2020-05-08 59个人阅读

 
孩子和你共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陪伴......

作者|静一羽

 

 

有人说,自私的孩子,是父母给他们太多,太宠爱他们,百般满足养成了他的自私自利。

 

但是也不尽然,有些孩子的自私,是因为父母陪伴的太少,缺乏亲情的滋养,才不懂得宽容与感恩。

 

 
 

父母陪伴少,对孩子的关注也少

 
 

 

《父母爱情》里,安杰养育的3儿2女,大多比较有出息,要么自己是军人,要么嫁给军人,过着体面的生活。

 

唯独老四江为民,他下乡期间,熬不住清苦的农民生活,转去做工人,娶了普通的农村女人草草了事。

 

因为自己无力抚养,把女儿交给了父母照顾,父母帮他们带大女儿,他们下岗了。于是,他们成了啃老族。

 

在父母家每天都睡到太阳三竿还不起床,整天无所事事。甚至把自己的懒惰和无能全都推给父母,说自己是家里的替罪羊,把安杰的心伤的体无完肤。

 

一奶同胞的几个孩子,为什么如此不同?从安杰在他们小时候的教育上,可以找到一丝原因。

 

有一次,双胞胎姐姐江亚菲把妈妈的桃酥饼都吃完了,轮到江为民吃的时候,柜子里只剩空纸袋。他气不过就向妈妈告状,谁知,妈妈不由分说,上来就一巴掌砸在他头上,说他是个爱告状的孩子。

 

孩子和你共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陪伴......

 

不被关注,不由分说,不被疼爱,这些“不”,渐渐化为了他的懦弱,怕事。平时他就不是一个被关注的孩子,有事也不爱说话,显得没什么主见,父母对他也没多大的关注。

 

陪伴少的孩子,心里话无人可讲,他的脆弱和哭泣,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他选择另一种方式保护自己。

 

这种方式,叫做自私。

 

我们希望孩子独立,但有些孩子需要别人推一把,才能变得更勇敢,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缺乏关爱,孩子心里筑起心墙

 
 

 

在谈话节目《不想说,特想听》里,有一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儿子是时尚公关,每天跟不同的人说着很多话,可是,回到家,面对父母,他总是无话可说。

 

他陪客户喝酒,为了拿下订单,把自己喝到进医院,母亲也全然不知。母亲掩面而泣:你为什么不跟我说?为什么不回家呀?

 

儿子说了句直戳他心窝的话:从爷爷奶奶去世那天起,我的家已经没了。

 

孩子和你共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陪伴......

 

我们很多时候,以为自己赚钱养家,孩子就应该在家听话,但是,哪有什么天生听话的孩子,不过是在心里默默哭泣罢了。

 

作家龙应台曾这样写道:多少父母和孩子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当他没有了父母的陪伴,他要学的就是收起自己的软弱,在心里筑起一座城墙,阻隔了与父母的交流。

 

他对父母的冷漠,更多的是最需要的时候不出现,出现的时候不需要的失望。孩子的自冷漠背后,藏着父母缺失的陪伴。

 

 
 

自私,是孩子渴望陪伴的呼唤

 
 

 

美国一位育儿专家,在做客《爸妈学前班》时说:孩子在专注做事时,你无需介入无需打扰,你所要做的就是陪伴,最好是及时的鼓励与支持。

 

往往,我们的付出只停留在物质,却懒于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懒于和孩子真诚交流。

 

在去年儿童节前夕,山师附小关于孩子想要什么礼物的150份调查问卷中,有1/3的学生希望多得到父母的陪伴。

 

他们说,父母送过他们很贵重的球鞋,衣服,甚至包括电子产品,但是,每到儿童节,他们最渴望收到的礼物,就是父母的陪伴。或者是一次轻松的散步,一场家附近的短途游,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家务。

 

我们如果多一些陪伴,孩子就少一分担心,也就少一分心里堡垒,也就少一份自私。

 

前两天,沙溢在微博上的话引起网友们的共鸣: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认为陪伴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想应该是大多数父母吧。童年时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同样会用陪伴来守护......

 

陪伴孩子虽然会占用很多时间,甚至会少了很多工作机会,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重新寻得。有些东西是不能等,错过了也寻不得。

 

孩子的自私是一种呼唤,他有时不能准确表达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只能用自私冷漠回应。

 

 
 

陪伴,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当我们汲汲于名利,或者奔波于生计时,都不要忘了陪伴孩子。

 

01

他情绪低落的时候

 

 

这时我们尽量关注到他,最好能了解他低落的原因。孩子的要求不高,在开心的时候,有人一起分享,难过的时候,有人认真倾听,他的内心才更清楚,不管自己怎么样,都是有人关心他的。

 

当他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他就越需要父母能走进他的内心,成为他的朋友。

 

《少年派》的钱三一是个学霸,他的妈妈近在咫尺,却让他觉得远在天涯,与妈妈吃饭的时候,也经常无话可谈。

 

妈妈除了关心他的学习,并不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爸爸虽然很爱他,却很少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外人看他是个学霸,但他低落的情绪,深深藏在心里,所以,他总是不苟言笑。

 

陪伴不是人在心不在的陪着,而是建立在对他了解的基础上。

 

 

02

他学业有压力的时候

 

 

再懒或者学习再差的孩子,他心里都背负着一定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目光,分数的退步,父母的一味催促,每一个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李玫瑾教授说:不要跟你的孩子说,你成绩这么差,考不上大学会怎么样,因为长此以往,他会走进前程的死胡同,反而越逼越差。

 

陪伴的意义,就是在他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多给孩子描绘一些轻松的场景和画面,让他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对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充满动力。

 

03

他青春叛逆的时候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有自己的思想,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却又能力有限,于是乎,变得有些叛逆。往往,他们最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美国作家罗宾斯的《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心情不好或是有事发生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给我一个拥抱,让我知道他在关心我。记得小时候,他经常会把我抱在怀里,那种感觉很好、很温暖。可是现在我长大了,他就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对我了。我并不是觉得爸爸不爱我了,只是有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让我感受到,他还是时刻关心和在乎我的。

 

通常在家里,我们会扮演权威角色,制定很多规矩,要求他们承担责任,并希望他们言听计从,只有他们表现出色时,才会向他们表示认可和关爱。

 

叛逆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他要确认,自己无论脾气多坏,跟父母有多大的误会,父母都会一如既往的爱他们。

 

 

04

他遭遇困境的时候

 

 

对于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我们似乎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担心他太脆弱,经不起打击,另一方面,我们过于高压,让他觉得挫败。

 

我们总是泛泛关心:学校都好吗?你说有没有带好?你今天开不开心。

 

孩子也总是一句带过:我还好。

但他很少告诉你,他被同学排挤,被老师忽视,他因为紧张考试睡不着觉,因为父母的暴躁小心翼翼。

 

就像那位做公关的儿子,宁愿自己喝酒到进医院,也不会跟妈妈说一句。他谈起自己的童年,妈妈从没有送自己上学,也没问过他钱够不够花。

 

遭遇困境的时候,是他筑起心墙的时候,就像是一块松动的砖,只有细心的关注和陪伴,才能打开这块砖,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障碍。

 

陪伴不是陪着,而是走进孩子内心,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父母才是他的解忧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