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教师在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中斩获佳绩
来源:深圳中学
2021年12月31日,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选成绩揭晓。此次微课大赛经过多轮严密评审,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深中教师代表凭借新颖的授课课件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大赛中斩获佳绩。深中新锐教师代表崭露头角,精彩亮相。
|
《Meeting the Greek & Roman Goddesses-古希腊罗马女神视角下的英语词汇》 |
|
|
|
|
|
《How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om context?》 |
|
|
微课大赛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参赛教师各自提交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并结合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为补充,综合展示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大赛不仅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教育教学资源多元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也展现各级教师的授课理念和教学面貌。感谢各科组和信息技术处的支持。
江雯祺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21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现担任高二(37)班及高二(38)班的英语老师,并开设有校本课程《西方艺术史概论》。
本次微课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日常的教学。我在英语课以及西方艺术史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时,感受到他们对英语单词的文化底蕴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对现代英语词汇的深远影响,于是便有了微课的初步构思。微课制作过程离不开科组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和鼓励,我也和一同参赛的老师反复探讨,一起打磨完成作品。参赛考验的不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合作的过程。我很幸运能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向他们学习怎样呈现精彩的课堂;我更幸运能加入深中优秀且温暖的教师队伍,在相互交流中持续汲取营养,和大家共同进步。
陈晓燕,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深中至今,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钻研与思考,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及活动,论文以及教学案例分别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广东省二等奖,深圳市一等奖、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发表多篇论文。
作为始终“在初三等你“的化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备考之外,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思维,提升化学学科素养,这是每一名初中化学老师的不懈追求。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每一堂课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侧重。微课《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以下侧重点:首先是化学史的引入,引导学生像化学家一样思考;其次是对实验的优化和改进,源于生活、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这些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最后是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直面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模型的构建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建立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模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修正模型,最后能用模型解决陌生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这是微课《装置气密性检查》所侧重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钻研、认真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求证,这是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的。一次小小的实验改进,一次对教材的分析与重组,一次学生的错题分析等等,抓住教学中的这许多点滴,它们就不再仅仅是一闪而过的灵感,而会渐渐累积成满满的收获。微课制作的过程就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整理和反思这些收获,微课简短的篇幅中高效承载的知识片段,也能帮助学生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是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王燕,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读博期间曾赴位于德国的欧洲电子加速器研究中心访学。博士期间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国际会议论文5篇。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2021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现任深圳中学高二年级物理老师。
入职深中已近半年,于我而言,这也是飞速成长的半年。这次有幸在微课比赛中获奖,首先要感谢深中这个优秀的平台,这里有最优秀的前辈导师、有纯粹的学习氛围、有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心无旁骛、专心钻研教育教学;要感谢科组的各位前辈,他们无私地开放课堂,推门即可听课,在日常的工作及这次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都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另外还要感谢与我同期入职的小伙伴们,大家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一路升级打怪,在成长为一名好老师的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最后要感谢我优秀的、可爱的学生们,教学相长,也正是有了他们,我才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我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林泽豪,浙江大学化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天然纤维素物质结构仿生的复合材料。曾获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特等奖。2021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现任高二化学教师,高二13班班主任。
本次微课比赛,我选择了“沉淀溶解平衡”作为教学主题,把博士期间积累的科研经验与高中知识相结合,把我擅长的“手持技术”作为解决教学难点的工具,完成了一节有创新、有亮点的微课教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仅10分钟的微课教学,让我完整地体验了如何上好一堂优秀的化学课。同时,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日常教学中知识的引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学科前沿与高中知识的巧妙融合。通过本次比赛,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深中给予我的强大力量和支撑。感谢学校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感谢化学科组和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们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可爱的13班和E-7班孩子们与我教学相长。我将不负众望,继续锤炼教学能力,站稳讲台,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唐小茜,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2017年保送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20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艺术科组,担任高一和高二年级的音乐老师,并开设校本课程《流行歌曲编创》。
在入职之初,第一次上课时,有学生曾经问我:“老师,音乐课上教什么?”言谈之间,即透露出对音乐的感兴趣,又透露出对音乐课的不感兴趣。这个问题不光学生会问我,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曾问过我,就连我,其实也问过自己很多次。
在我看来,高中音乐课从不是上课唱唱歌娱乐一下就够了,更不能变成音乐文学的讲解,使音乐成为死记硬背的符号。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音乐作品背后涵盖了很多历史背景、人文情怀和政治立场,这种学科之间的互通,往往只需要给出引导,学生们自己就能够理清思路,然后再增加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与表现,提高对音乐的审美与认识,激发对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理解。
所以音乐课上教什么?当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听课、研讨、学习、总结反思、输入与输出后,我觉得,音乐课不是为了单纯教会某个技能或者背熟某个知识点,而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音乐课上,体验美,认识美,创造美,然后热爱生活。
邓妍方,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读期间曾获得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2020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现任高二(31)班班主任。曾开设校本选修课《新闻学导论》《用产品思维看新闻》。
准备微课比赛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同于平时课堂,微课要求10分钟内用完整的教学流程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还需要设计课后练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间紧张,我选择的是曾教授过的《短歌行》,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分析用典这一手法,并选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诗词用典手法的对比练习。形式上,所有设计要符合内容,要“好看”。自认为技术不怎么样,短时间内也无法速成,于是在PPT基础上加入介绍背景的视频,PPT用动图串联,使视觉效果不那么单一。非常感谢刘艳平老师和学科研究室里的其他同事,感谢他们的督促。
孔铭,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2020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现为高二(28)班班主任,开设校本选修课《乡村音乐中的语言和文化》。
此次微课比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尝试,从选题到制作视频,每一步对我来说都充满新鲜感,同时我也需要想办法解决各种困难;感谢英语组的老师们在这一过程中对我的鼓励和指点,让我能够不断提升作品,突破自我。我也会从这次的经验中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王磊,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9月入职深圳中学,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课程,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电影中的精神障碍》。
入职一年半,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工作,从学生变成心理老师。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于学生现在和未来幸福的工作。可以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我想我是在实现自我价值。
参与本次微课比赛,我收获良多。我在比赛过程中学习了大量关于微课的相关内容,对微课和心理健康课程的结合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尝试利用这一种形式,帮助学生在非课堂环境下有效地学习心理健康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