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说:我心归处是敦煌。
在这片黄沙漫卷的土地上,
曾经历过多少世间繁华。
千年敦煌在历史更迭中
留下或悲或喜的回忆。
有人说去到敦煌如入古人之梦,
有人说从敦煌回来
还不时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更多人在面对敦煌时,
悠然感慨“神秘与敬畏”。
THSI邀请国家博物馆科普类图书的作者于雅泽老师,给学生和家长们举办了一场线上博物馆讲座。于老师用生动的讲解,引人入胜的故事,带领小学部的学生们在敦煌的世界里畅游了一番。
为什么敦煌这么值得我们的孩子了解和学习?在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千百年来,敦煌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时光更迭、兴荣交替,在中华历史长卷上书写着辉煌壮阔的篇章。敦煌石窟壁画中记载的一千多年间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交通、风俗、经济、审美、人文故事等,具有史学和艺术双重价值。
于雅泽老师是敦煌守护者,也是一名痴迷于博物馆教育的作家。学生们跟随她2021年出版《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百科绘本》走进敦煌。
于老师用生动的讲法让孩子感受敦煌中外文化的交融,以及莫高窟内部的结构等等。
敦煌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地区的门户。正因为如此,来自不同地域的文明不断在这里交汇、碰撞。从莫高窟开窟第一人的故事讲起,这座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一点点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有内容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四年级阮浩瀚在讲座结束后认真整理了关于莫高窟的知识。
莫高窟也被誉为墙壁上的百科全书,沙漠中的美术馆。于老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很多经典的敦煌壁画,从九色鹿的故事所采用的长卷式构图,到以身饲虎故事的S型构图,再到屏风式构图,告诉孩子们如何欣赏和阅读敦煌壁画;历朝历代飞天造型的变化,以及各种历史传奇故事,让孩子们对敦煌充满了好奇。在没有照片记录的年代里,这些壁画就像活的照片,是历史的图证。为了保护敦煌的文化遗产,许多前辈在艰苦条件下所做的不懈努力,也让孩子们感动。
1-2年级小朋友们的作品
"于老师讲的关于莫高窟的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飞天形象的演化和九色鹿的故事了。飞天形象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从北魏的异域特色——“腰疼”,到唐代我们所熟知的飞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
鹿王本生图
《鹿王本生图》则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佛教故事中关于九色鹿善恶终有报的传说。作品采用横卷连环画的形式,故事从两端开始,中间结束。全图按故事的缘起、发展、高潮、结束等过程绘制多幅画面,前后衔接,首尾完整。故事由画面两端向中间推进,将国王与鹿对话这段故事高潮放在中段,创造了新颖的构图形式,作品体现了魏晋连续横卷式的独特历史风貌。
玄奘取经
听了于老师的讲解我才了解到,原来《西游记》里的唐僧也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但陪着唐僧的只有一个像猴子的胡人,并没有那么多本领高超的徒弟保护他,但唐僧经历了许多磨难是真实的。听完之后,我更加佩服唐僧的勇气和毅力,能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为了学习佛法一路西行到印度,受尽磨难也没有放弃。
当我们听到敦煌壁画被侵略者和心术不正的人揭下来卖到了国外时,心就被揪疼了。太令人气愤了!美丽的敦煌壁画被大肆破坏转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直到现在,很多壁画还流失在国外的艺术馆博物馆里,无法回到它们的故乡。
好的讲座总是让人感觉时光短暂!听完讲座的我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连绵不绝的鸣沙山,听到了驼铃响起,雅丹地貌下风呜咽着,玄奘法师向我合十,消失在远方……
我想这疫情快点结束,让我赶紧到敦煌亲眼看一看莫高窟里的精美壁画;我想快点长大,好好保护这些历史留下的印记!
——四年级 吴佳逸
"···在这场线上博物馆讲座中,于老师这位“船长”,将繁杂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诙谐的语言成功吸引大家走上了博物馆这艘“大船”,学生们领略到了古代敦煌的文化特点和风土人情,对敦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被激发,同时被激发的,还有青少年传承和守护民族文化的热情。愿孩子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热情,持续探索、传承、传播和发扬民族文化。
在不久的未来,THSI小学部还会陆续推出更多的学习型体验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各个博物馆场景当中,去学习、去体验,助力学生从课堂走向世界!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