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时节。
闲来读《想北平》,最动容的画面是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和苇叶上的嫩蜻蜓,好一个天下太平,好一个四海安宁,在这样一份安定中,是任谁都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笃笃定定、安安心心沏一壶香片茶,过一点小日子的。然而,在老舍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这样的北平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国泰民安的天朝幻梦化作过眼云烟。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国之安宁,百姓之安康,靠的不是所谓金城万里,而更是那些居安思危,能主动放弃个人安稳的志士仁人。你看这江山多娇,漫山红遍,原来尽是碧血染成,原来,每一份看似简单的“安”都得来不易。
谭嗣同,是这样的“不安者”;白莽,是这样的“不安者”;《药》里夏瑜坟头那只乌鸦,也是这样的“不安者”。他们前赴后继付出青春、生命,付出自己个人和家庭的安稳和周全,投身乱世,却终于把百姓们渴望的长治久安还给了民众。谭嗣同在一封写给自己老师的信中写道:“自念平生丰厚,不被此苦,有何优劣,致尔悬绝,犹日优游,颜之厚矣!遂复发万世心;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这样的句子,读来让人长叹息。志士仁人,原来是会如此这般被自己的一己安适灼痛内心,而终于走上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之路。而古往今来,这样的“不安者”太多太多了。
蔡元培不安于培养封建官僚的大学旧状,以一己之力,而开兼容并包之风气;王安石不安与信他人之所信,言他人之所言,而辟革新变法之路;至于苏轼,不安于宦海随波逐流,仗义执言哪怕于世难容。谁说的中国人安土重迁,一辈子讲究的不过一个明哲保身?这些名字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个不安的灵魂,他们从来享不稳荣华富贵,受不起安闲优游,而永远因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虑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辗转反侧。
梁启超言:今日之中国,责任全在我少年。清明追忆,扪心自问,其实,任何一次没有淋雨都是因为有人在为自己撑伞。任何一次没有倒下,都是因为有人在做自己的后盾。踏青郊游、植树插柳,这些安宁也好,安适也好,内心的安全感也好,其实从来不是想出来的,说出来的,自欺欺人忽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保障,正是因为知道有一个安稳的家在那里,有一个安定的国在那里,为你保驾护航。民何以安?是因为国。坚不可摧。下一个十年,下一个百年,这个国家的安全和国民心里的安全感又会来自何方呢?是来自你吗?少年中国。是来自我吗?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