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梅沙书院学子姚采辰申请季专访

来源:万科梅沙书院 2022-03-02 59个人阅读

姚采辰(Cassie Yao),万科梅沙书院Yuan House高三学生,在本届申请季获得Tufts University (塔夫茨大学) 的ED录取。「潮·Tide」杂志社编辑部成员,灵籁合唱团女高声部长,向往世界的白日梦想家,想要成为天真的人类学家。

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是一所美国与世界顶尖的著名研究型私立大学,在波士顿区仅次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名列波士顿五大名校之一,也是25所新常春藤成员之一。该校不到15%的录取率在全美综合性大学中位居17名,是美国最难录取的大学之一。

Q&A 

Q塔夫茨以其极低的录取率闻名美国顶尖大学,你是如何确定自己“一心一意一夫茨”,选择在ED轮申请塔夫茨大学的呢?人类学也不算特别热门的专业,在探索专业或者专业对你的意义方面,你有什么心得吗?

姚采辰:我与人类学的缘分很神奇。起初是因为我小时候喜欢学地理和看地图,长期的熏陶培养了我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热情。后来初中听说人类学这个学科时我仿佛遇见了知音,让我多年的兴趣所在瞬间有了名字和形状。自那以后,我不断在学科内探索,愈发喜欢也愈发坚定,便一直期待在大学学习这门学科。

一开始喜欢Tufts是因为她一切都“刚刚好”。作为前身是文理学院的大U, 她兼有大U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理学院精致的博雅教育;她坐落于波士顿北郊的山上,在享有静谧的校园的同时也可以眺望城市的天际线;她拥有全美最古老的国际关系学院,下属SMFA艺术学院,倡导人文精神、艺术情怀、国际主义和跨学科学习… 这些都与我的性格与追求吻合。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Tufts的人类学系也非常适合我。她没有像多数大学一样把人类学分为四个track(文化、语言、生物、考古)并要求学生一手抓或选其一,而是允许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方向。我恰好对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艺术相关的跨学科学习都非常感兴趣,Tufts的项目为我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让我在能在兼顾文化和语言两方面的同时能跳出传统的学科界限,在学术上做更多创意性的尝试。

学术之外的她还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校园生活充满了仪式感。学生在入学和毕业前的夜晚都会在草坪上点起蜡烛,照应了“Peace and Light”的校训,也象征着以自己所学点亮世界的愿景。校园里还有随处可见的大象雕塑和允许学生随意涂鸦的加农炮模型… 可以说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个人情感上,Tufts都是我心中的No.1,于是我的ED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她。

Q校园里和人类学相关的资源有限,你是如何选择与规划这三年梅沙课程的呢?在常规课程之外,又有哪些活动经历令你受益匪浅?

姚采辰:我在VMA上过的相关的课程有AP人文地理、AP世界史、以及语文组的跨文化交际与研究。但是由于人类学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它的广义上的研究对象是和人类相关的一切,所以大部分的人文社科,如心理、经济、语言等,包括生物学的课程都可以算得上相关。

专业性更强的课程我是在大学上的。暑假我参加了Tufts和WUSTL(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的学分夏校,修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门课程,对我影响非常大,不仅让我对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三门文科的巨量阅读以及几乎没有高中生和中国人的课堂讨论也让我提前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

两个月日夜颠倒的暑假像一次长长的旅行,我在深夜里从危地马拉城的城市结构读到埃塞俄比亚的食物小贩,又从俄亥俄破败的工业城市走到用被加勒比舞蹈振兴的低收入社区…可谓是大到全球化进程,小到心理学现象,由内而外从学术角度审视了我热切想要了解并投身于的世界。

万科梅沙书院学子姚采辰申请季专访

旅途中的网课

Tufts的夏校经历也让我更加向往这个人文教育与国际主义的理想国——她总能在意想不到之处打动我。当时在社会学课上有一位美国同学意外感染新冠,教授直接在课堂中间改变了教学方向,组织了一场基于社会学的新冠疫情研讨会,从政治、社会等角度剖析了不同文化中对疫情的解读。另外一门社会心理学课还有个实验设计的作业,为了研究利他行为,为实验对象创造“助人”的机会,我扮作残障人士出门生活了一天,一路的颠簸和货架转角的重重障碍让我看到了社会心理学之外的,残障人士在现实生活中的障碍和心理压力。这两个故事几乎直接为我指明了学习社会科学的意义。

此外我还参加过语言学和地理学竞赛、在泸沽湖做过几周田野调查、又在三年的合唱团生涯里找到了人类学和音乐的交点…其中得到最大的感悟便是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类学家,亦或人类学申请者的形象并不非要是扎进书堆里的学术人或者特立独行的怪胎,但他们总是共有着一腔热血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他们在或繁杂或单调的世界中找到切入点。如果有学弟学妹想走这条路的话,我会说,不妨在高中阶段尽可能地探索所有感兴趣的学科,他们也许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Q作为曾经杂志社编辑部的成员,一定在文字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纠结吧。你认为文书在申请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你又是如何准备大学申请的文书写作的?

姚采辰:我在文字上是个非常拧巴的人,喜欢纠结措辞,喜欢反复做无意义的修改,如果不能找到满意的主题和立意我宁愿不动笔。也许正是这样一份偏执的完美主义在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让我产出了让自己和大学都心仪的文书。

当然这也离不开对文字功底的打磨。好像我从小就是集体里那个担任文字工作的人。在VMA,我加入了「潮·Tide」杂志社,还为TEDxYouth@VMA、灵籁合唱团、Gala和毕业委员会做过文宣相关的工作。不同的写作任务让我学着调整我的文字,以适应不同的主题、目的和受众,因此也培养了一定的文字敏感度和对整体架构的拿捏。假如招生官很喜欢我的文书,那么先前的训练一定功不可没。

我在文书创作上投入了非常大的的热情。从九月起就数不清有多少次从日出熬到日落,甚至从天黑写到了天亮。虽然成果有时不尽人意,全篇被推翻也是常有的事,我仍然感谢漫长而纠结的写作过程所带来的经验和启迪。我曾经花近两个通宵打磨出了一篇对“不同文化如何理解死亡”的感悟作为主文书,但是当我意识到这样的主题缺乏自我的元素时,我选择忍痛放弃我的得意之作,另寻新的主文书话题。这次的经历让我对主文书的要求和选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篇约900字的初稿最后也被压缩成了一篇不到300字却非常精品的小文书,被用在Tufts的“What excites your intellectual curiosity” (什么激发了你的求知欲) 的问题中,我在文中体现的特质或许对申请的成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一次写作的成败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只要不断练习并全心投入,收获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身边,无论它是体现在申请结果还是个人成长上。

万科梅沙书院学子姚采辰申请季专访

最紧张的一刻

我觉得创作文书最重要的是“记录灵感”和“享受过程”。可以开一个备忘录,记录生活中的一些有意思的观察,启发性的思考,或者自己取得的进步等等,哪怕每点只有一两句话也能在创作瓶颈期提供很多灵感。另外申请季其实是对自己前十几年人生的总结与展望,而文书就是提取一个故事,然后把自己平平无奇的人生赋予意义的过程。比如我就在创作第二稿主文书的过程中才意识到,合唱团对我的意义是通过歌唱表达羞于诉说的情感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若不是申请季,我或许不会有机会审视自我和所热爱的事物,并将经历进行“升华”。

Q出色的标化成绩也是申请的助力之一。在备考标化的长线经历里,你有什么心得可以和学弟学妹分享呢?我们该如何面对标化考试出分的瓶颈期?

姚采辰:对于托福,我认为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远大于应试技巧——虽然大家都抱着早日分手的决心,有些人可能会从一开始就高密度地参加考试,但是经验与技巧之外,日复一日在语言环境里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是制胜托福的关键,也是发挥所谓“应试技巧”的根基。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必操之过急。如果时间允许完全可以选择在准备充分后再上考场,这样不仅缩短了备考战线,减少了精力与金钱的浪费,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前期被托福“暴打”,从而丧失自信,进入疲倦期的可能。因此,如果遇到了考试瓶颈,不妨先放空自己,抛开标化分数,专注当下的语言学习。或许英语的一次作业、社科的一篇阅读、科学的一个概念甚至和外教老师的一场谈心就能让托福压抑的上空豁然开朗。

另外, 由于在VMA大多数人都只在课堂和作业上使用英语,而语言环境恰巧是提升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我推荐大家多参加国外的夏校/科研等全英文项目。国外的教授不会像VMA的外教老师一样照顾我们“非母语”的学生,同时我们也会以更高的语言能力和学术水平要求自己,因此,即使是线上的形式,语言能力也会产生质的飞跃。我的托福就是在参加完两个夏校后分手的。

积累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AP。敏锐的观察和对世界的好奇能让一切都更轻松且有趣。用AP人文地理和AP心理举例,虽然背下地图千奇百怪的轮廓和心理学的各种定义是非常枯燥的,但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和自己的心理变化,这些白纸黑字的知识就会变得愈加鲜活,而理解这些知识也不再是基于背诵,而是个人的体验了。

Q在校三年间,你一直是灵籁合唱团的成员。对你来说,梅沙岁月中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欢乐时光想要和大家分享呢?

姚采辰:我的梅沙三年忙碌而充实,串起我高中生活的不只有无尽的咖啡因和ddl,也有五光十色的美好回忆。

来VMA的第一周我就加入了灵籁合唱团。当时不太自信的我在面试前还无比紧张,生怕什么差错会让我和梦想中中音乐相伴的青春的擦肩而过。所幸一见到贾如愚老师,我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主要是被她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哈哈哈)。后来的故事出乎意料地顺利,我依然幸运地成为了灵籁的一份子,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从一个害羞的女生变成了也能独当一面的leader,VMAA530更成为了我永远的家。

我喜欢在各异的音乐风格中穿梭并以不同的感情诠释歌曲,我也喜欢灵籁紧密的community和排练时的默契配合。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是去年5月的专场演出,当时第二天就有AP考试的我在上场前还在紧张地复习,但我的焦虑又一次在站上台后烟消云散——就像当初第一次走进530教室一样。那一刻,所有光都打在我和同伴们身上,阿贾顶着一头热情的红发挥舞着双手,在我面前笑得灿烂…一曲又一曲的演绎终于让我习惯了舞台的光,当时的心情澎湃到无法用言语形容,只记得这个瞬间激励了我很久很久。

其实在VMA更多的回忆是碎片化的。或许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拼凑成了我的日常吧。疫情前·散着步去校门口拿外卖,疫情时每天吃着早餐上网课、考试周废寝忘食地复习微积分、放学路上紫色的天空、emo时躲在角落大哭一场、和室友的嬉笑打闹和深夜长谈…没有哪一幕能称得上多特别,但是它们都真真切切组成了高中的我。

P.S. 春节快到了,祝大家学业进步,申请季顺利,万事胜意。

万科梅沙书院学子姚采辰申请季专访

紫色的VMA

教师寄语

相识采辰,是在IAC(international academy competition)训练中发现采辰强大的地理知识储备和地图空间能力。2019年人文地理班,我经常跟学生PK 拼图能力(包括美国各州地图、世界国家地图、各大洲国家地图等);采辰的世界地图的时间已经低于10钟,远超我和其他学生,也成了我以后拼图加速的不竭动力(这大概就是教学相长吧)。

走近采辰,高二的时候采辰走近了AP人文地理班,从此我看到了在每一节课堂都积极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观点的,阳光自信地的她。也是在这一年她深度走近IAC比赛,在每周一到两次的备赛过程中也热心地帮助队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采辰和队友们在IAC比赛中都获得理想的成绩。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见证学生的成长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帮助学生成长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而与采辰初遇、相识到走近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仅采辰自身的成长,她也深深地促进身边同学、老师的进步与发展。如今的采辰圆梦梦校的人类学专业,我相信未来的采辰会一如既往地走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风采。

——殷雁老师

采辰在加入灵籁合唱团不久便成为了我们女高的声部长~在她坚韧的外表下,在音乐表演上其实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孩子,还记得她不论在团内考核还是在夏校项目演唱时,都会因为紧张导致笑场,以至于无法顺利表演,其实,我很能理解,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们来说,打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她终归是坚韧的,从高二下学期开始,我很明显感受到她从强行控制自己到慢慢克服心理压力,一步步蜕变,现在的她,团内考核,公开发言已经都不会那么紧张了,如果还是紧张,那说明她已经学会隐藏了(偷笑)高中阶段,她克服了这一点,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加不同。

千言万语汇成几句话:采辰啊,无论如何,坚持歌唱吧,它会让你紧张的学习或者生活得到缓解~最后,我真的有在睡觉啦,不要说我不睡觉啦~

——贾如愚老师  

本学期的最后一个网课日,杂志社的申请季专访如约而至。山海之间,发生过多少“最重要的小事”,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看见。“没有哪一幕能称得上多特别,但是它们都真真切切组成了彼此朝朝暮暮的梅沙岁月。”

新年快乐,假期愉快,虎年再见!

更多往期故事,请点击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底部“VMA vs U” - “申请季专访” 栏目直达。

受访者:姚采辰

问题设计:刘晓烨

图片供稿:姚采辰、网络

推送审核:吴小雨、邝楚玥

社团指导:邬宁馨老师

执行编辑  

邝楚玥 Olivia 

要快乐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