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家长课堂又一次和大家见面了!
这是第5季第1期课堂,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研发中心主任 张聪为我们分享《双语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课》这一话题。
以下为本期《家长课堂》实录:
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我是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张聪,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话题,尤其我们是一家国际学校,那么如何在国际学校面对眼界非常宽广的学生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想这可能是一个难题中的难题,希望我们的一些思考,可以带给各位家长一些启发。
在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将来去应试或者去应对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的角度考虑,可能都会成为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在讲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孩子的生命成长之间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有没有什么样的人反对讲传统文化,当然有的,而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名人,这个人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智者之一,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他曾在他的一本叫做《论教育》的书里谈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也就是西方的古典学,他们在中学阶和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拉丁文和希腊文,那他是怎么谈的呢?
罗素回忆他自己学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历的时候说,就他而言,年轻的时候在这两门语言上耗费过大量光阴,现在想起来,他觉得这个时间几乎全都白费了,古典学科的知识对于他以后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帮助。今天我们让孩子来背论语、孟子,会对他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帮助呢?孩子也许有一天也会问我们。罗素说他和古典学科学习者中的99%的人一样,对于古典学科从未达到过精通的程度,阅读时也毫无快感可言。
我们其实回忆一下,我们读文言文的感受可能会跟罗素有一种共鸣。这种知识较之于一码有三英尺,这样的知识并不更具有价值,他对我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举出这个例子,这种知识好像在罗素的生命当中并没有起到一个真正的对他去解决实际问题或人生中的一些困扰,产生过任何实际上的帮助。
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当中,罗素这段话常常盘旋在我的头脑当中,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他回来说,张老师,你曾经教我背过的论语,孟子,好像在我的成长历程当中没有起到过任何作用,没有帮助我们解决过任何问题,那你当年让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在我们今天讲授传统文化之前,设计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之前,这个问题首先是我们应该回答给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的文化,当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我们的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文化如何能够滋养孩子的生命?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先不说玄虚的,我们先来通过一节课,通过我们的一个课例来了解一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孩子的生命之间产生一种互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建构作用,所做的一些尝试,也许谈到一些理论问题的时候,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一点。
那么我们先来分享一个课例,就是我们所做的关于古文字方面的一些教学,利用古文字来帮助孩子识字,其实这样的尝试已经有很多人做过了,曾经在我刚上班做老师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就是利用古文字来帮助孩子去识字,像没头苍蝇一样,很努力,很执着的。但是也没有什么方法,做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其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古文字很感兴趣,非常喜欢这些古文字老师,但是真的到考试的时候,就该不会的字还不会写该写错的字还是写错,所以当时我也很沮丧,就是我们今天用古文字来教我们的孩子到底要教什么呢,我们通过古文字到底要把一个什么样的知识、思维方式,还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孩子呢?因为我们知道古文字,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结晶,它其实跟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贴的很近的,关键是我们的文化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
以上两张图,第一张图是我们教室会贴在壁报上面,这个文字是定期更换的,而且它会结合孩子在课上所学到的东西,会讲一讲这个字的造字原理是什么?有一些很简单的字,我们就不用讲原理了,稍微难一点的会讲一讲原理。那下面的这张,是我们的一个小考卷,考卷当中我们也会涉及到一些古文字的内容,比如说你看看这些字是十二生肖里的什么,包括我们给你一些古文字,看看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哪些字,我们面对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日常的关于古文字的一个教学工作。
当然,孩子对于古文字是很有兴趣的,但是这个仍然没有摆脱一种我来教你来学的模式,我们知道老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那学生呢,被传道备被授业被解惑,我想,这可能还不是我们理想中的那种文化走进孩子内心的方式。
我们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我要给你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你是一个空杯子,我把水倒到你的杯子中去,我把知识灌输到你的头脑中去,其实学习不是这样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她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活动当中,其实孩子才能够真正的对一种知识也好,或者对一种思维方式也好,对一种文化也好,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把握。
那我们来看这是我们给孩子出的一道题,很有意思,我们讲了很多的古文字,讲了很多的象形字,那我们这次给孩子出的一道有意思的题是,如果你是一个三四千年前的古人,你是商朝人,甚至是早期的商朝人,你会怎么创造“猪”这个字啊?“猪”这个字,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符号既能够简洁,又能够很生动,形象地来表达这样的一个意思。
那我们看这是二年级的孩子所创造的和设计的“猪”这个字,尽可能的用他们的简洁的笔画去表现猪身上所有的那些特点。
当然,我们在课上也会给孩子介绍,真正出自我们古人笔下的那个“猪”字,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我们看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不是一个孩子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说句实在话,孩子知道不知道这个字在古代怎么写,其实一点儿都不重要,他知道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对他未来的工作,对他未来的生活未必能产生任何有益的帮助,但是这个对话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对话的过程当中,孩子其实是去触摸到了古人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它是不同于西方的,他不是一个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不是一个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的一个认知方式,它是一个我与天地共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孩子会去对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初步的感知。
更重要的事就是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那种热爱,古人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大舜,皇帝是人,我也是人,3000年前的古人是人,我也是人,就是我们之间是可以对话的,我们之间是可以共鸣的,我们之间是可以交流的,这样的一种文化的传承感,是有趣的事,我想这其实是比任何知识都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想我们的孩子将来会不会像罗素一样说,我学过某个拉丁文的单词,学过“猪”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但这个字一点意义也没有,我想不会是这样的。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喜悦所获得的乐趣,所获得的一种与文化的亲近感,这个东西是任何说教也不可能达成的。
当然我们觉得这还不够,对孩子创造力的激发还不够,我们要把古文字跟孩子的文言文的学习,做了一个对接,一定要让孩子在创造中去领会文化,那我们怎么对接的呢?我们给孩子一些资料,当然孩子课下也会去自己查找到一些资料,我们告诉他一些方法,作为孩子的一个参考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让孩子利用古文字来画一画寓言故事或者神话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太精彩了,太有意思了,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你能猜得出这些分别是什么寓言故事吗?有盲人摸象,有狐假虎威,有画蛇添足等等,我们看上去是一幅画,但是如果你仔细的去看这个画中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动物,都是用古文字来绘画的。
我们想孩子一面背诵着学过的或者朗读着学过的文言文,一面来展示他们的这个绘画作品,其实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传统文化,它是以一个参与者创造者的身份来看待传统文化,那文化跟他之间的这种情感上的、跟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之间的联系,其实就在这样的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但是又非常有意思的课程当中得以实现。
我在这儿引用的是清朝学者叫刘献廷,他在广阳杂记当中所写的一段话,我们觉得古人都是老古董,其实不是的,有的时候他们比我们更现代,比我们更像是一个现代人啊,我觉得这个话说的非常好,而且这个话其实也就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基本的一个理念。
他说,余观世之小人,这个小人,当然在他那个年代指的是平民,但是我觉得也可以拿过来来指孩子,我们看小孩儿,没有不喜欢唱歌看戏的,所有人都喜欢唱歌,喜欢看戏。文化,它不是一个外来的强加给你的一个紧箍咒,不是对你的一种束缚和捆绑,文化是对你内心需要的一种回应,你内心需要音乐需要旋律,需要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东西,其实就是为了你这样的一种需要为这样一种情感来作回应的。
那接下来说没有不喜欢看小说,听说书的,尤其是我们有时候追剧也好,有时候我很喜欢听评书,当中其实还要寓褒贬别善恶,我们追剧也会讲,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这个人很渣,那个人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那你看我们其实也有这样的一种去品评人物。
最后说没有不信占卜不祭祀鬼神的,这今天我们信占卜祭祀鬼神的人可能很少了,但是他们勾勒了一种世间的秩序,那这种对于秩序感的需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我们说审美什么是审美呢?审美就是自然对我们叫反思判断力的一种合目的性,我们人类是有一种对这个世界有一种秩序的建构的需要的,那符合这种需要的就是美的,可见这个秩序感它不是一个后天的东西,他是我们一种先天的东西,是一种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
所以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我们不断去思考的就是让文化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国际学校的孩子,国际学校的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视野比较广,他见到的东西比较多,我们学校里面外教老师也非常多,其实,每一个外教老师都带着他本国的文化走进了孩子的生活,我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为什么不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如果孩子觉得那个东西更吸引他更有魅力更有趣味,他一定会被那种文化所俘获,会在那样的文化当中去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愉悦感,中国文化凭什么去吸引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能说因为你是黄皮肤黑头发,所以你必须要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那这是一种压力,我想不应该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吸引力,实际上你觉得中国文化原来如此有趣,原来如此贴合我的内心的一种需要。
所以我们在设计传统文化课程的时候,就在强调从浅至深,从易至难,去选择那些具有儿童性的去贴合孩子内心的东西,作为我们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的首要内容,比如说我们在一月份的时候,我们给孩子讲了中国古代的大怪兽,有山海经当中的大怪兽,有故宫当中的大怪兽,当然有饕餮纹当中的一些怪兽。
那最后我们给孩子留的一个作业是什么呢?就是请你来设计一个海嘉的校徽,或者我们海嘉是分仁义礼智信五个学院的去设计一个学院的院徽,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怪兽,山海经当中的,故宫当中的,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大怪兽都可以,最好是那种具有中国特点的怪兽来作为校徽或者院徽,同时你要说清楚,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知道这些怪兽不仅仅是长得怪而已,每个怪兽其实都有古人对它的一个描述,甚至有一些重要的怪兽,其实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图腾,那你选择哪一个怪兽?哪一个神兽作为你的学院院徽或者你喜欢的校徽呢?我想这其实也是一个他主动学习和主动建构,主动运用传统文化的一个方式,我们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呢,其实主要还是面对低年级的孩子,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把传统文化课尽可能做的有趣一些,丰富一些,多样一些,那对于年级比较高的孩子呢,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就更强调其中的理性的东西和思辨的意味,我们面对传统文化,不是仰视他,不是俯视他,而应该是平视他,我们是可以跟往圣先贤相往来相对话的。
我们前段时间在海嘉上的一节课,叫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当中,其实就有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了,那低年级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求他去做过多的思辨去了解夸父,能讲述夸父这个故事就可以了,但是到了高年级,我们需要带着孩子真的去思考一下夸父追日,这个故事的意涵,它的内涵。
我们给孩子讲夸父追日,一般都会说夸父追日,讲述了一个英雄,巨人夸父为了追求光明理想,然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这样的一种精神,我们要向夸父学习,要成为夸父那样的人,这个话其实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作为一个老师,你说这样的话,真诚吗?就是你是一个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人吗?我们其实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解读和更多的思辨的空间。
那么我们在课上,带着孩子重温了夸父追日这个故事之后,我们抛给孩子的问题是,你赞成夸父这样的行为吗?你觉得夸父追日这件事情有意义吗?你支持吗?当然大多数孩子其实是支持的,毕竟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了,这个正能量满满,那么我们给他抛出了一个负面的一首诗。这是唐代一个叫皎然的和尚写的一首诗,说夸父亦何愚,竞走先自疲,说夸父是一个多么愚蠢的人呢,追不上太阳,然后自己反倒活活被累死了,你真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对吧,你要去做一件你力量达不到的事情。
这个其实如果大家有兴趣查一查,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其实夸父追日就有两个意象,一个是我们说的正面的,为了光明,为了理想牺牲自己,一个是形容人自不量力,可见皎然的这样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个小传统,也有一些古代的人是这样认识的,我们请孩子来比较一下你是支持皎然的观点呢,还是反对皎然的观点,你是否认为夸父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失败者呢?那当然孩子之间就展开了辩论。
这个辩论只要孩子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没有违背我们的基本价值观的东西,我们都不否定他,都肯定她,那在辩论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请孩子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你觉得支持夸父的人跟反对夸父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支持夸父的人,他们是怎么想事情的啊?支持皎然的人,反对夸父的人,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那大家请看,我们其实就把一个观点之争延伸到了思维方式之争,就是怎样想事情,那我们其实可以想象啊,虽然我们没有在那个课堂现场支持夸父的人,他们其实更在意的是夸父追日这个行为的动机,以及夸父他的一些个无形的精神价值,这个行为激励了后人去勇敢追求自己所没有追求过的东西,所不了解的东西,那支持皎然的反对夸父的人,他们基本看到的是这个事件的结果,这个客观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死掉了,你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没有做一个冷静理智的估量,那这是思维方式之争。
那我们继续辩论,我们深化这个辩论,那你认为在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动机更重要呢,还是这种无形的价值更重要呢,还是这件事情的实际结果更重要呢,这个客观的实际上的结果跟无形的精神价值,如果二者不能兼得的话,你觉得哪一个更重要?
当然,这个辩论就更深入了,这个在中国古代叫做义利之辩,也叫志功之辩,志是志气的志,功是成功的功,孩子之间又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辩论,当然不会有一定的结果,那么我们告诉孩子,此时我们的争论已经不是思维方式之争,认为什么更重要,这其实是价值观之争。
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其实重要的不是要分出一个谁对谁错,而是要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有的人他可能就选择要去做夸父,他的人生的理想就是他要去追求理想的,他就是可以抛弃一切去追求他的理想,我们当然尊重他,但是这样的人也一定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你的步伐,有些人可能生活的更现实,生活的更具体,我要过好我的小日子,我的妻子孩子,我的家庭可能就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东西,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错误的价值观,这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但是你也要了解。
那这两种价值观之间其实不存在谁一定对谁一定错的问题,所以我们用明朝张岱,文学家也是史学家,张岱的两句话,作为一个结束,作为这个辩论的收尾,说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就是有些事情我知道他不会有结果,起码我看不到结果,那我就不去做。那这样的人是聪明人,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也是大多数人,他还有后半句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很多时候其实未必是聪明人,而是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少部分愿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傻人。
但他们同时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圣人,我们用这样一段话作为我们讨论的结束,但是还没有完,你作为一个个体,你有自由选择人生方向的权利,但是我们还要跟你讲,就是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推崇夸父这样的人,就是你作为一条小溪,你想流到哪个方向去?你想朝哪个方向流?那一定是你的自由,但是我们也要告诉你,长江跟黄河是朝哪个方向流的。
所以我们的讨论,在张岱的话之后还要继续延伸,看我们中国的神话里,不仅仅有追日的夸父,还有精卫填海,还有我们知道脑袋被砍掉了,然后一手拿着斧头,一手拿着盾牌,继续作战的刑天打了败仗,一头撞倒不周山的共工,那这些人其实都是失败者,但是中国人为什么愿意把他们奉为英雄呢?中国人为什么会崇尚这些失败的英雄呢?这一定跟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某种内在的关联,前两年有一道高考题,讲文明的韧性,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有韧性。
所以我们给孩子推荐了一首柳宗元的《行路难》这首诗,柳宗元讲夸父还讲北方竫人是一种小矮人一尺高,夸父死掉之后,北方竫人是非常开心的,你何苦去追求你的理想呢,每天吃点儿好的,喝点儿好的不是很滋润吗?那如果你是夸父,你想怎么回答,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答的非常好,他说我也许的确死掉了、失败了,但是我在追太阳的这一路上所看到的风景是你永远也看不到的,我的人生自由,我的人生的价值。
我们看这样的课堂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课堂,不是一个说教的课堂,我们很多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太拿腔作调了,太严肃了,我们很少很真诚的去跟孩子讨论一些话题,我们作为成人,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什么样子?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子?这个东西其实才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个真诚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够走进孩子内心的,所以我想一方面是我们愿意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观点,倾听孩子的声音,即使到下课的时候说,我就是不喜欢夸父,没有问题。
这个问题本来对于12岁的孩子让他来回答也太早了一点,但是我们真诚地讨论过,我们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有一天孩子在面对他的人生抉择的时候,面对他应该去选择哪条人生道路的时候,夸父的形象会出现在她脑子当中,我们这节课讨论过的一些问题会出现在他的脑海当中,那我想我们这节课就没有白上,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与孩子生命无关的文化,而是一个与孩子的人生抉择,人生选择有密切关联的活的文化。
那这样的讨论课程其实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愿意一起跟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你会发现这样的话题,其实俯拾皆是,比如说我们这个图片里的,你觉得贫穷值得祝贺吗?或者说你觉得言必信行必果吗?你觉得孔子孟子会赞成言必信行必果吗,实际上我们翻一翻论语翻一翻孟子就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不赞成言必信,行必果,他认为,有一种价值是高于个人品德的,当你的个人的品德,和公众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不去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你应该去保全公义。
包括你觉得孝顺等于听话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个误解,尤其前段时间很多人讨论弟子规,说弟子规是培养奴才的,书是培养奴隶的书,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培养了很多奴隶,这个只能说他并不了解,中国的正统的文化视觉,不崇尚愚忠愚孝的。
包括忠和孝,其实是一种很高贵的品格,这个不是培养奴隶,培养奴才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可以具备的一种非常高贵的品格,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熟悉的陈寅恪,陈寅恪的眼睛到晚年失明了,怎么失明的呀?就是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要给父亲行叩首大礼跪下磕头,当时他眼压已经很高了,大家说你可以不磕这个头,已经民国了,不需要按照古礼来送葬父亲了,但是他坚持要叩首,所以导致眼角膜脱落,那我们难道能说陈寅恪是一个没有傲骨的人吗?我们都知道这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以我们对于自由,对于独立的理解,很多时候其实是有偏见的,,一切人生的意义其实都是文化当中的意义,你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人生意义,你只可能在文化当中去批判一切文化,否定一切文化,那最终你是获得了自由,但是你获得的是一个孤岛上的自由,获得的是一个鲁滨孙式的自由。
鲁滨孙在孤岛上面,他有个鹦鹉,没事儿就问他,鲁滨孙你在哪里呀?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圣经》的,这是上帝对亚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亚当,你在哪里呀?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也需要问一问自己,我在哪里呀,我在什么地方啊?
当然,作为一所国际学校,就是我们除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一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是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
因为在国际学校里,实际上不对话也是不可能的,与其被动的对话,不如我们去主动的和西方文化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很狭隘的,就是我们好,你们不好,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对话传递给孩子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人类的很多情感,人类的很多价值,人类的很多很美好的东西,是不问东西的。是东西方可以互通的,比如说我们讲二年级的孩子讲大禹治水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除了用中文来讲这个故事,还要用英文来讲这个故事,你要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外教老师听,要让他能听懂,那这个过程其实有一点点任务驱动的性质,就是给他一个小任务,让他去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去准备。
在这个小的任务当中,让他自己去做准备,那可能他去完成这个任务更有兴趣一点,包括第二个图就是我们讲寓言故事的时候,当然都是文言文,但是我说一定要加英文,一定要加伊索寓言,或者其他的西方语言中的故事,让孩子来比较,原来很多道理其实是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感悟到了,有共通的道理,包括下面的这个这张图片里。
我们学习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很有名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一个送别的场景,当然是千古名句,那么我们一定引入莎士比亚辛白林里边的,伊摩琴的这个话,其实我们看跟李白的这个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看着这个船越来越远,一直消失在天际,这不是说英文更好,中文更好的问题,是这样的情愫,这样的情感,这样的场景在中西方原来是共有的。
包括我们讲文言文的杨氏之子,这是我们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姓杨的孩子,有一天,一个叫孔君平的人到他家来做客,他给孔君平送上了一盘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看杨梅说,你也姓杨,他也姓杨,这个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儿,然后这个孩子脱口而出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你孔君平家的鸟,很机智的一个故事,《世说新语》当中的,你能把它翻译成英文吗?其他的语句都很好,翻译就是这个谐音,杨梅的杨跟杨氏之子的“杨”是同一个字,这个你没法翻译成英文,你怎么能把这个趣味翻译成英文,让我们的外教老师能读懂呢,那这其实我们也是给孩子的一个小小的任务,小小的挑战。让他自主的去寻找,查找资料来了解其实在英文当中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
当然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法儿一一的来做介绍,我想回到我们开始问过的那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我想刚才讲述的很多都是招儿,都是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老师,每一所学校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去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我在这儿引用的是德国一个文学文论家叫莱辛很有名的一个文论家,他在《拉奥孔》里边序言里边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这段话,他说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很自负,觉得我们太厉害了,我们比古人厉害的多,我们把古代的那些小路都变成了高速公路,都变成了康庄大路,但是你要知道,高速公路是不可能通往森林深处,是不可能通向原野深处,我们今天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很自傲的,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的课程比古人更系统,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先进,我们的教育方式更高效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现代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更温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更能通向孩子的内心深处,我们如果想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想去呵护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走小路儿传统文化,其实就是我们在走小路的时候,再走那条能通往孩子内心的小路的时候,能够给我们照明的一盏灯。
那我今天的分享也就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各位家长能够批评指正,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做线下或者进一步的沟通好,谢谢大家。
家长提问环节
问题1:海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海嘉传统文化教育有几个维度?)
问题2:海嘉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谢谢各位老师的提问,我这儿正好有一张图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海嘉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个维度和重点,是海嘉传统文化课程一直去坚守的东西,第一个是当代性,就是我们不是要带着孩子去做古人,我们是要让孩子做有现代精神的现代文明精神的现代人,我们海嘉的教育也是一种现代的教育。那要让这种符合现代文明精神的东西,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文明精神的东西,走进孩子的内心,另外一个,是儿童性,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活泼起来,生动起来,有童趣一些,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在努力的一个方向,另外一个是国际性,因为国际学校的一个特点,我们也在不断地选择那些能够跟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一些内容,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讲给孩子,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是将来我们学校的孩子大多数是要出国的,他很需要的。就是当我来到西方国家的时候,我是谁,我用什么来跟西方文明进行一个对话?跟西方的朋友,老师进行一个对话,所以我们也尽可能选择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传统文化课程的一个内容。
那海嘉使用的课程体系,因为海嘉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都有的,所以我们不同的年段使用的课程体系,是不完全一样的,在幼儿园阶段,我们使用的是海嘉的幼儿园的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我们使用的是分中文的部跟西方的部分,中文的部分呢,我们使用的是国家课程,就跟体制内使用的课程是一样的。西方的部分呢,我们使用的是美国的标准课程,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其实是MVIP,就是国际中文文凭课程,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是剑桥国际证书课程和IP课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如果大家有兴趣,对于海嘉的课程有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们也特别诚挚的邀请各位老师各位家长能够在5月9日来莅临海嘉的开放日,谢谢大家。